哥舒
西突厥西厢(右厢)※五弩失毕部之组成部分。又作姑苏。居碎叶川(今楚河)西,·与葛逻禄、处月、处密、畀失等部相邻。后分为两部:哥舒阙部、哥舒处半部。每部设一俟斤统辖,称哥舒阙俟斤、哥舒处半俟斤。唐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率众西走,据有乙毗咄陆可汗故地后,遂归附贺鲁,为贺鲁统属之基本部落之一。唐朝名将哥舒翰即出身此部。参见“五弩失毕”(265页)。
西突厥西厢(右厢)※五弩失毕部之组成部分。又作姑苏。居碎叶川(今楚河)西,·与葛逻禄、处月、处密、畀失等部相邻。后分为两部:哥舒阙部、哥舒处半部。每部设一俟斤统辖,称哥舒阙俟斤、哥舒处半俟斤。唐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率众西走,据有乙毗咄陆可汗故地后,遂归附贺鲁,为贺鲁统属之基本部落之一。唐朝名将哥舒翰即出身此部。参见“五弩失毕”(265页)。
?—1639清初将领。世居喀尔喀蒙古。姓鄂尔果诺特。天命年间(1616—1626),归附后金,隶蒙古正黄旗,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天聪元年(1627)正月,授参领。驻守伊兰布哩瑚,数破明军,晋二等轻车都
元代驿站名。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道上的驿站之一。蒙古语称“失八儿秃”,意为“有泥淖”。在今河北沽源县南10余里处。南接偏岭站,北按察罕脑儿站。其地有驿、邮亭、巡检司,住
见“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1526页)。
书名。清初康熙帝敕撰。全书4卷。记事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迄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主要叙述清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经略及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书原无刻本行世,而抄本多所改易。后经何
居于台湾山地的高山族一支。人口有1万多(1975年)。分布从卑南主山的南部到大武山以北的地区,包括环绕浊口溪、隘寮溪及大南溪上游山地,分属今屏东县的三地、雾台,高雄县的多纳及台东县的卑南、大南诸乡。据
书名。清刘锦堂撰。16卷。是书系作者于光绪(1875—1908)年间,奉命驻镇新疆的奏折汇编。奏稿起自光绪四年(1878)三月二十四日,止于十五年(1889)二月十五日。内容主要有:一为新疆改为行省经
书名。明末清初计六奇(1622—1687?江苏无锡人,字用宾)撰。24卷。清康熙十年(1671)成书,后有增补。因清初文禁严,未能及时付梓。起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努尔哈赤初起,迄崇祯十七年(16
僧官名。明清时封藏族地区一些管理若干支土民的僧人首领为国师,秩正五品。颁给诰命,赐予银印,3年一贡,依例世袭。清代有甘肃番部珍珠族国师,化族国师等名号。隶僧录司。
宕昌羌国王。梁弥邕死,北魏正始二年(505)二月,魏宣武帝以其宕昌国世子,封宕昌王。同年四月,向梁献甘草、当归,梁武帝诏以行宕昌王为使持节、安西将军、都督河凉二州诸事、东羌校尉、陇西公、宕昌王。天监十
木制人偶。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旧时赫哲人成年人死后,一般举行“撂档子”(送魂)仪式。届时,用木刻制一人偶给其穿衣戴帽代表死者,进行祭祀和送魂。详见“撂档子”(2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