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和戎

和戎

中国古代内地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和平政策。初见于春秋。春秋时期,晋、秦、齐、楚等大国互相争霸,并不断与北方戎、狄等民族发生激烈冲突,矛盾纵横交错,相互制约。晋悼公四年(前569),山戎(《逸周书》称为代戎)无终部酋长嘉父遣孟乐至晋国,请晋悼公实行“和戎”政策。晋臣魏绛以“和戎五利”劝悼公实行之,即停止对戎狄的军事进攻和掠夺,代之以和平的以货易土的方法兼并戎狄的土地;争取戎狄的支持,利用戎狄的人力物力进行争霸战争。悼公答应了嘉父的要求,推行“和戎”政策,“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戎政策实行的结果,使晋国重新取得了在华夏国家中的霸权,而白狄诸部由于出让了土地,从晋西向华北地区迁徙。此后,历代王朝把它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和平妥协亦称之为“和戎”,如南宋与金的妥协等。

猜你喜欢

  • 旺秀

    明代甘南卓尼土司先世。藏族。卓尼始祖噶·伊西达吉后裔。噶吉子。受命管理土司政务。明正德三年(1508),应邀赴北京朝觐明帝。因在汉藏边界护政传法,为明朝兴盛谋益,以功受嘉赏,赐姓名杨洪。奉命继续护持汉

  • 步军营

    清代掌管禁卫与京畿社会治安的武装组织。由八旗步军营和京师绿营—巡捕营(也称京营)组成。两者俱设于清初。八旗步军营,由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中的※步甲(即步兵)组成。主要为皇帝及皇室成员外出时通过城区禁门

  • 阿得

    拉祜语音译,意为“借种”。解放前云南澜沧县拉祜族地区对借地耕种的称谓。借种的耕地一般只局限于旱地,很少借种水田。解放前大部分旱地虽然已从寨公有转化为个体长期占有和私有,再不能随便开种,但旱地的买卖与租

  • 呼罗珊

    西域古地区名。见《新唐书·西域传》。《辽史·天祚本纪》载:西辽主耶律大石至寻思干(今撒马尔罕)。西域诸国举兵10万,号忽儿珊,来拒战。大石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呼罗珊与忽儿珊为同名异译,波斯语,义为“

  • 元代社会基层组织,参见“隅”(2135页)。

  • 外蒙古恰克图台站道

    清代蒙古地区台站道之一。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与沙俄划分外蒙古北部边境后,为巡查恰克图卡伦和监督中俄贸易置。由库伦经库依、布尔噶勒、博罗诺尔、呼齐干、他沙尔、伯特格、勒莫格特依、库特勒那尔苏、噶

  • 即“湖邪尸逐侯鞮单于”(2277页)。

  • 金世宗实录

    书名。金夹谷清臣、党怀英等撰。卷数不详。主要记大定元年(1161)十月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世宗一朝有关史事。明昌四年(1193)八月成书。内容略见《金史·世宗纪》。

  • 人差

    见“贡差”(993页)。

  • 三蜀

    古地区名。系广汉郡、犍为郡、蜀郡三郡之合称。蜀郡秦时置,广汉郡、犍为郡为汉初及武帝时先后自蜀郡析置。三蜀之地约当今四川中部、贵州赤水河流域、三岔河上游及云南金沙江上游以东和会泽以北地区。境内除蜀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