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勤
明朝将领。原名王也儿克台。蒙古族,※把都帖木儿(吴允诚)子,※吴克忠弟。明初,居甘肃塞外。永乐三年(1405),随父兄投明朝,奉命率部众居凉州(今甘肃武威)耕牧守边。八年(1410),与父兄从明成祖征东蒙古阿鲁台、本雅失里。十二年(1414),从成祖征瓦剌。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422—1424),又从成祖三征阿鲁台。正统八年(1443),获赐姓名。积功官至都督。十四年(1449),与克忠随明英宗征瓦剌。英宗撤离宣府时,奉命与克忠等殿后,与瓦剌追兵血战阵亡。诏封遵化伯,谥僖敏。
明朝将领。原名王也儿克台。蒙古族,※把都帖木儿(吴允诚)子,※吴克忠弟。明初,居甘肃塞外。永乐三年(1405),随父兄投明朝,奉命率部众居凉州(今甘肃武威)耕牧守边。八年(1410),与父兄从明成祖征东蒙古阿鲁台、本雅失里。十二年(1414),从成祖征瓦剌。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422—1424),又从成祖三征阿鲁台。正统八年(1443),获赐姓名。积功官至都督。十四年(1449),与克忠随明英宗征瓦剌。英宗撤离宣府时,奉命与克忠等殿后,与瓦剌追兵血战阵亡。诏封遵化伯,谥僖敏。
官名。亦作獐鹰。有职守之官的称谓。本为满文对汉官“将军”之讹读,后由满音译成汉字时,遂又讹为章京。清初,不论职位高低,世爵大小有无,凡有职守之官皆称章京。后金天聪八年(1634),恢复八旗官员的满名,
吐蕃嘎氏、久氏、祥氏三译师的统称。系指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著名译师※嘎哇贝孜、※久若禄益坚赞、※祥班德益西德三人。为吐蕃“九大译师”中之“三少译师”(《德乌佛教史》所记三少译师之名与此
突厥汗国官号。其意谓“马”,但非普通之马。《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突厥“谓马为贺兰,故有贺兰苏尼阙,苏尼掌兵之官也。”据今人
?—333十六国时期后赵宗王、将领。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人。羯族。后赵主石勒子。石勒称赵王后,官司州刺史。晋太宁二年(324),击杀前赵河南(一作河内)太守尹平于新安。南下攻晋许、颍,陷
苗族头饰。每逢举办接龙祭典时,妇女所戴的一种银冠。帽后部拖有50公分长的银链,上缀铃、花、鸟、蝶等形体的各种银制小物件。顶部有银花、雀等。幅沿周围缀有银铃。全幅所缀银饰品近百种。做工精细。流行于湘西、
即“吉里迷”(681页)。
见“白霫”(596页)。
西藏解放后门隅地区行政区划之一。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门隅的北端。区人民政府驻麻玛村。1959年8月以贤勒、贡日、色目、吉巴四措的绝大部分地区和原属哲古宗(即今措美县)的让村一并改设区。为错那县下辖
见“鲁允昌”(2267页)。
明、清四川土司名。明洪武八年(1375),改石耶洞府置,以宋代名将杨业后裔杨隆为长官。隶酉阳宣抚司(后为“酉阳宣慰司”)。清顺治十五年(1658),长官杨胜美帅众归附,仍授原职,颁给印信、号纸。后其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