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摩崖
刻石题记。亦称阿什哈达摩崖。位于吉林市东南15公里阿什哈达屯松花江北岸山上。为明代两摩崖文字刻石。第一刻石刻于断崖绝壁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刻石范围通高135厘米,宽70厘米。第二刻石在第一刻石西30米处,坐东朝西。摩崖文字周围有一上圆下方的碑形刻线,中高122厘米,两侧高108厘米,上宽61厘米,下宽62厘米。刻石记述明辽东都指挥使刘清3次领军至此,监造船只,修缮庙宇。证明今吉林市乃明朝造船运粮基地,对经营黑龙江流域和开发东北边疆起过重要作用。
刻石题记。亦称阿什哈达摩崖。位于吉林市东南15公里阿什哈达屯松花江北岸山上。为明代两摩崖文字刻石。第一刻石刻于断崖绝壁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刻石范围通高135厘米,宽70厘米。第二刻石在第一刻石西30米处,坐东朝西。摩崖文字周围有一上圆下方的碑形刻线,中高122厘米,两侧高108厘米,上宽61厘米,下宽62厘米。刻石记述明辽东都指挥使刘清3次领军至此,监造船只,修缮庙宇。证明今吉林市乃明朝造船运粮基地,对经营黑龙江流域和开发东北边疆起过重要作用。
见“柔然”(1779页)。
清末新疆少数民族官员。伊犁人。维吾尔族。咸丰四年(1854),担任伊犁阿奇木伯克、头等台吉。因私占官地、强迫属下农民代交粮赋,被革去所授散秩大臣及阿奇木伯克职衔,降授三等台吉。
类书名。近人徐珂(浙江杭州人,字仲可)辑。48册(卷)。采各家文集、笔记数百种及报章等有关清朝掌故、轶事汇集而成,对典制、名物、轶事略有考证。分时令、地理、外藩、外交、礼制、度支、教育、战争、吏治、种
奶干子。鄂温克语音译。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从事畜牧业之鄂温克人自制自食的传统牛乳制品之一。以制奶酒剩下的凝固体(奶渣子),晒干后即成。色比※“俄都木”稍黄,酸味较大,但因制酒时在原料酸奶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鲜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分布于孩懒水(又称海罗伊河,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流域。以部名为姓氏。完颜部首领石鲁(昭祖)时,恃强数与完颜部构难、兵败。乌古迺(景祖,1074年前在位)嗣位后,施计谗于辽,借助
即“松花江”(1295页)。
见“兀的河卫”(111页)。“文东河卫”(388页)。
1856—1922近代回族教育家。安徽怀宁人。清画家郑珊之孙。少年中秀才。因厌八股,不屑应举。受戊戌变法影响,转习西学,主张改良教育以振兴国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自筹经费,创办安庆回族清真小学
元朝将领、勋戚。蒙古亦乞列思氏。※忽怜驸马之子。以英武著称,年15,随军征叛王乃颜。初尚宗室女撒儿塔陈公主。后随晋王甘麻剌及海山镇守漠北,讨叛王海都、笃哇。成宗大德五年(1301),配合诸军败叛军于哈
1783—1832清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活佛。察哈尔正红旗人。牧民棍岱之子。被选定为察哈尔佃齐呼图克图六世,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坐床。嘉庆六年(1801)、十二年(1807)、十四年(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