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台吉

台吉

历史上蒙古、维吾尔、哈萨克、藏等族贵族尊称。源自汉语“太子”。初见于蒙古国时期。原只用于皇子。皇太子称“鸿台吉”,诸子称“台吉”。后演变为也速该把阿秃儿和成吉思汗后裔通称。各级台吉,均为同一族系(同骨)成员,彼此不得通婚。16世纪后,蒙古汗权式微,封建割据加剧,非成吉思汗族裔的卫拉特蒙古封建主,亦相继称鸿台吉、台吉。自是,其名便由博尔济吉特氏贵族尊称,演化为一般蒙古贵族称呼。鸿台吉、台吉都各有自己属民、分地和官属。在卫拉特蒙古各部中,小台吉皆为大台吉(鸿台吉)宗属。大台吉官属有图什墨尔、札尔扈齐、德墨齐、宰桑等官。小台吉组成昂吉置宰桑、德木齐、收楞额等官。满族统治阶级兴起后,蒙古诸部相继归附,清朝政府为笼络各部封建主,袭用其称号作为封爵之一,位于王、贝勒、贝子、公之下,秩分四等,视一、二、三、四品官。并规定,台吉身亡,准其子孙暨亲兄弟世袭;一、二品台吉,许以一子袭替,余子俱为四品,有功者酌量另议;公主之子,10岁以上,父殁后,不拘年岁,给品级;台吉授札萨克者,均授一等;一等台吉和塔布囊给随丁15人,二等给12人,三等给8人,四等给4人。札萨克台吉有封地和属民,闲散台吉有属民无封地;台吉因身份高贵,平民与台吉相遇,要让台吉坐上位;属民见台吉要下跪。康熙年间,复定于札萨克旗设协理台吉,佐理旗务。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统治西藏时,藏区藏族中也有被封赠为台吉者。清朝政府直接统治西藏后,以康济鼐、颇罗鼐等助清军进藏有功,也以该爵分别授其家族。18世纪50年代,清军统一西北地区,部分卫拉特蒙古封建主和维吾尔族上层,也分别被授予此爵。民国以后,西藏地方政府还以该爵封授某些贵族,品级低于噶伦、札萨克而高于一般四品官,但多不授实职。居住在新疆等地的哈萨克族也有“台吉”一称,地位在汗、王、公之下。清代因之。其称呼一直保留至民国时期。

猜你喜欢

  • 三都布

    ?—1760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绰罗斯氏。清札萨克辅国公丹济拉孙,※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同高祖兄弟。乾隆二年(1737),袭札萨克固山贝子爵。十九年(1754),受命乾清门行走,获双眼花翎。翌年,清

  • 玛哈巴拉

    清朝蒙古王公。喀喇沁部人。乌梁罕(兀良哈)氏。元臣济拉玛(又作者勒篾)后裔,齐齐克长子。乾隆四十年(1775),年虽幼以才堪造就,加恩赐公品级,袭札萨克一等塔布囊。五十一年(1786),尚乡君,封额驸

  • 高车六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敕勒)联盟成员。据《魏书·高车传》载,即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一说其主要游牧于漠北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一带。其中护骨氏(即纥骨氏)早在3世纪末已经有相当部

  • 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

    书名。姓氏谱系著作。蒙古八旗正蓝旗都统博尔济吉特·罗密著。雍正十年(1732)用满文写成。道光十九年(1839)译成蒙文。手稿本3卷。第一卷记载成吉思汗祖先及元朝诸帝;第二卷记载蒙古必力克图汗(北元昭

  •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作“僮族”、“僮人”,亦称“撞丁”、“俍人”、“俍兵”、“土人”、“土丁”。自称“布壮”、“布越”、“布土”、“布侬”、“布沙”(沙人),“布曼”(意为“村人”)等。1952年统称

  • 桑植上峒长官司

    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先世为宋末柿溪宣抚使向克武。明宣德四年(1429),以柿溪宣抚使向仕金2子争夺继承权,遂置上下2峒长官司使分辖之。以向仲贤任上峒长官,定3年进京朝觐一次。万历二十八年(1600

  • 马蹄寺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200余华里的临松山下。因第九窟内有一马蹄印,据传为神马所踏故名。石窟群包括马蹄南寺、北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金塔寺

  • 蔡文姬

    汉末女诗人。又作蔡昭姬,名琰。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自幼博学多才,深通音律。16岁时嫁河东人卫仲道。不久夫死,无子,归母家居住。汉献帝兴平二年(195),战乱中为胡骑所虏(一说为

  • 打赖宰生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又译称我摺进台吉,简称打赖台吉或宰生台吉。孛儿只斤氏。※俺答汗孙,※辛爱黄台吉第七子。驻牧于兴和(今河北张北附近)及以北地区,拥兵万余骑。在山西新平市口等处与明朝互市,同明关

  • 旧时仫佬族宗族组织名称。存在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存在于各大姓之中。聚族而居,不相混杂,拥有一定公产(蒸尝田或公共耕地),由各户轮流耕种,上缴部分用作清明“祭祖”及“会款”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