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却隅语

却隅语

又有人称扎巴语,我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藏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甘孜州的新龙、雅江、理塘3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7千。却隅语有方言差别,可分为东、西两个方言。方言间通话有一定困难,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也有少量差别。以新龙县龙拉西乡为代表。语音特点有:单辅音50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类,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叶、舌面前4套,鼻音、擦音、边音均有清浊两套,有唇齿部位擦音和小舌部位塞音和擦音。复辅音较丰富,有144个,仅有二合的,结合特点除鼻音能与清送气音结合外,其余均为浊音与浊音结合,清音与清音相结合。有10个单元音,元音没有长短、松紧对立,但有鼻化和卷舌元音各一套。复元音有后响的,也有前响的,以后响为主,由i、u介音组成,方言中还有y介音。无辅音韵尾。有3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不很大。语法特点有:形态较丰富。形态、虚词等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情感词等10类。名词有双数,复数语法范畴,用在名词后加词尾的方式表达。量词较丰富,分名量词和动量词,量词和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类,第一人称双数、多数、集体代词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表示领有时,用词根元音屈折的方式表达。动词有人称、数、时态、式、态、趋向等语法范畴,用词根屈折变化、添加前后加成分、重叠词根等方式表达。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基本形容词常采用重叠形式。结构助词较丰富,有限制、施动、受动、处所、从由、比较等多类,语法作用不大。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词汇特点有:单音节词和由单音节复合成的合成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成分。合成的方式有并列、偏正、主谓、宾动等。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和藏语,藏语借词偏重于宗教用语和少量生活用语。借词约占词汇总数的25%左右。四音联绵词较丰富。

猜你喜欢

  • 肆卢川

    地名。指今山西原平县、忻县之间平川。晋怀帝永嘉四年(310),铁弗匈奴刘虎为晋并州刺史刘琨及鲜卑拓跋郁律所败,收余众,西渡河,居其地。北魏拓跋氏于其地置肆卢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秀容郡,秀容

  • 吉能

    ①(1522—1572)明代蒙古右翼济农(亲王)。名诺延达喇,汉文史籍译作那言大儿。孛儿只斤氏。※吉囊(衮必里克墨尔根)长子。嘉靖二十一年(1542),父卒,嗣济农位。明人因其封号(济农)译称为吉能,

  • 古族名、侯国名。据《史记·张仪传》《索隐》称:苴,音巴。即巴,或巴人的一支。《华阳国志》云: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在今四川昭化一带)。秦惠王(前399—前387)时,苴与蜀为仇

  • 中国回教史研究

    书名。回族学者金吉堂著,分上下两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书。是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史及回族史之较早的著作。卷上为中国回教史学,内分:“中国回教史上应解决之问题”、“中国回教史上应认识之各问题”及“中

  • 降果阿妈

    藏语音译,“降果”意为百户之首。旧时西藏藏北牧业区差巴(支差的人)等级之一。无论大小部落,3年一次清点牛羊时,部落内差巴牲畜最多的一户称之。经济基础较优厚,有政治特权,能参加部落当权者的会议。承担的差

  • 九姓胡

    见“昭武九姓”(1648页)。

  • 借地养民

    清廷允许开放蒙地以消纳内地过剩农业人口的权宜措施。清廷原禁止汉族农民进入蒙古地区开垦土地,后因内地灾荒,大批贫困农民流入蒙古地区寻求生计,乃稽弛禁令,允许暂留,从事耕地,谓之为“借地养民”。《皇朝续文

  • 卓杞笃

    即“卓其笃”(1382页)。

  • 大多英

    渤海国宗王。宣王※大仁秀侄。唐穆宗(820—824)时被遣朝唐,获殊遇,穆宗授以卫将军,并降制曰:“我有十二卫将军,以率其属,皆匡备左右,为吾近臣,自非勋庸,不以轻授。”

  • 兀颜畏可

    ?—1220金将领。隆安路(治今吉林农安县)猛安人。女真族。兀颜氏。初补亲军,充护卫,累官会州刺史。贞祐(1213—1217)初,为左卫将军、拱卫直都指挥使、山东副统军、安化军节度使。时山东义军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