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包衣

包衣

满语音译。意为半截句“家里的”,即“奴仆”。清代掌管皇家事务内务府所属人丁的总称。原从“包衣阿哈(家里的奴仆)”一称中分离出来。后金国建立前后,统称包衣阿哈。多来自被掠人口、“家生子”等等,被女真贵族以及一般旗人所占有,处于其社会最低阶层。随着奴隶制社会的折向发展和变化,逐渐多以“包衣”称谓汗府、贝勒等府所属奴仆,不再与“阿哈”连用。如天聪三年(1629),考试儒生,录取200名,时定凡在汗、贝勒等府属“包衣”下者皆拔出,诸汉臣颂为“仁德”;天聪(1627—1635)末,礼亲王代善第四子瓦克达府中,已有“尼堪(汉人)包衣”和“尼堪阿哈”之分。当时,已有“包衣牛录”等组织之设。“包衣”与“阿哈”之间已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处境已有所改善。清入关后,帝王家仍多用“从龙入关”的旧包衣(属正户)。由于满洲封建化的加深,包衣的待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包衣佐领、管领诸组织也相继增设起来,最终多达66个。每逢皇子皇孙分封、公主婚嫁出府,内务府必循例以其※余丁移往新府设置包衣佐领和管领。上三旗包衣,内务府属(亦称※内务府三旗);下五旗包衣,王公府属。包衣人以万计,皆为皇家“兵卫”于内庭(或外廷)、“体役”于内外而效尽犬马之劳。其身分地位低于外※八旗世仆。包衣人因功抬入八旗,俗称“出包”;被罚入,改称“入包”。内务府是个大“包”(大家),其总管(无定员)满语即称“包衣昂邦”。包衣人,可入“官学”、参加科举考试。因功跻身于显贵者,其家奴仆或拥有近百,或出百外,这种人在其奏折中自称为“包衣下贱”。参见“包衣阿哈” (587页)。

猜你喜欢

  • 红铁溜背

    西藏察隅地区僜人神判方法之一。被告光着脊背,由人将一烧红的铁件顺其背部滑下。若烫伤,表明原告理直、被告理曲;反之则为原告无理、被告有理。解放前僜人常用此法断定事理不明、是非难辨的事件。被判无理者必须向

  • 吐蕃敦煌石窟

    指公元781—848年间吐蕃占领敦煌时代的石窟。据统计有洞窟46个,多为9世纪所凿。石窟外形大多为覆斗窟形,帐形龛,长方形窟门。在壁画中突出吐蕃赞普及其臣工、侍从等人物,如158窟的诸国王子※《举哀图

  • 宝国夜落隔

    ?—1029宋代甘州回鹘可汗。一译宝国伊噜格勒。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即位。《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纪》,天圣五年(1027)称其为“可汗王”,并遣使向宋进贡。翌年,复遣使贡方物。在位凡2年。

  • 皮室军

    契丹军名。“皮室”,契丹语,又译作比室、脾室、毗室。《辽史·国语解》称:“皮室,军制,有南、北、右、左皮室及黄皮室,皆掌精兵。”宋人亦云,契丹皮室军“皆精甲也,为其爪牙。”(《宋史》卷264)据宋仁宗

  • 章宇巴

    见“通巴”(1967页)。

  • 石璟

    唐末将领。五代后晋君主※石敬瑭高祖。一说其先世本西域石国胡人;一说为卫大夫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后。汉衰,关辅乱,子孙流落西裔,故有的居于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唐元和(806—820)中,随沙陀军都督朱耶

  • 金熙

    十六国时期东胡首领。《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秦谓鲜卑之种居辽碣者为东胡”。率部驻牧平凉(治今甘肃平凉县),故又称平凉胡。依附于前秦,封平凉太守。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与安定北部都尉鲜卑没奕

  • 六部奚

    ※奚族六部族的统称。又作奚六部。奚族源于※鲜卑,初为五部,辽太祖五年(911),尽入契丹,号※五部奚。据《辽史》记载,此五部为:※遥里(一作瑶里、姚里、肴里),※伯德,※奥里(一作奥理),※梅只(一作

  • 明瑞

    ? —1768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字筠亭。一等公富文(一说广成)之子。乾隆皇帝之妻侄。乾隆十四年(1749),授二等侍卫。二十一年(1756),以副都统衔赴西路军营,随定西将军达勒党阿追剿

  • 乙辛不只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乙辛不只为辽圣宗兴圣宫下之一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