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恤出痘碑
碑铭。清代驻藏官员关于善待出痘患者及改良其死后丧葬习俗的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钦差驻藏大臣和琳撰文。碑文为汉、藏两种文字对照,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汉文全文载《卫藏通志》。内劝人勿将出痘疹者逐于旷野岩洞致死,官方将捐资修平房为之居住,赐口粮、派拨汉、藏兵照料;患者死后,尸体不得碎割,须择地掩埋,政府决定于前后藏拨出地亩,作为藏民义冢地,以重人伦而厚风俗。申明自后应按碑文所示办理,违者治罪。是研究西藏地方丧葬风俗的重要资料。
碑铭。清代驻藏官员关于善待出痘患者及改良其死后丧葬习俗的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钦差驻藏大臣和琳撰文。碑文为汉、藏两种文字对照,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汉文全文载《卫藏通志》。内劝人勿将出痘疹者逐于旷野岩洞致死,官方将捐资修平房为之居住,赐口粮、派拨汉、藏兵照料;患者死后,尸体不得碎割,须择地掩埋,政府决定于前后藏拨出地亩,作为藏民义冢地,以重人伦而厚风俗。申明自后应按碑文所示办理,违者治罪。是研究西藏地方丧葬风俗的重要资料。
清代四川雷波厅土官。彝族。姓阿卓。其先,元时受封,明洪武四年(1371),赐姓“杨”。世袭雷波(今四川雷波县)土官。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土官杨喇哇投诚,授雷波厅千万贯土千总,颁给印信、号纸。领
延边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1930年※五月斗争以后,延边人民受到革命锻炼,在中共延边特别支部领导下,150余名群众组成铁路破坏工作队,从7月30日至8月1日,先后烧毁和砍断吉敦铁路线上的一些木
满族堂子祭祀之一。为皇室或皇帝个人祭礼。每年四月初八举行。其礼:司俎官率执事人等自大内请佛至堂子祭神殿,陈香、灯,献糕、酒,设盥盘浴佛,酌献,致祷。是日,大内及官军民等不祈祷、不祭神、不宰牲、不理刑名
①(?—1264) 蒙古国大臣。又译不鲁欢、孛鲁海、孛鲁合。克烈部人。开国功臣昔剌斡忽勒之子。自幼事成吉思汗子拖雷,充宿卫,任必阇赤(书吏)。太宗八年(1236),分封勋贵,以深州之束鹿为食邑。后事拖
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年号。401—406年,凡6年。
古国名。辽朝皇族※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的王朝。又称哈刺契丹、合刺乞答、黑契丹、西辽帝国。辽保大四年(1124),辽朝覆灭前夕,※耶律大石率铁骑200离开天祚帝※耶律延禧大营,自立为王,于※可敦城(在今蒙
见“蒙古勒津”(2336页)。
见“元子攸”(235页)。
?—1736清朝将领。陕西宁夏(今宁夏区银川市)人。回族。康熙三十九年(1700)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四十五年(1706),授直隶昌平参将,累迁云南永北总兵。五十九年(1720),与总兵赵坤率
见“正统临戎录”(4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