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兴安岭

兴安岭

山名。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北部及黑龙江以北俄罗斯境内山脉的总称。略成弧形,北为外兴安岭。南为内兴安岭。内兴安岭西为大兴安岭,又称西兴安岭;东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在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黑龙江岸,南止西拉木伦河上游。全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峰为索岳尔济山。小兴安岭又称东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西北接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岸。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400公里。北段为隆起的台地。南段诸山海拔较高。大兴安岭自索岳尔济山北行至伊勒呼里山,古有乌桓、室书等族,后有索伦、鄂伦春、毕喇尔、赫哲族居住。外兴安岭之南,明清之际为索伦、鄂伦春、达斡尔、奇勒尔各族居地,奇勒尔等族又称作“北山野人”。

猜你喜欢

  • 把忽儿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此卫《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巴忽鲁卫皆改作博和哩卫。

  • 且末

    西域古国名。王治且末城(今新疆且末县西南)。西汉武帝时(前141—前87),有户230,口1600余,兵300余。国王之下设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居民从事农牧业。产葡萄诸果。能治兵器。自汉宣帝神

  • 雷公山

    山名。清代又称牛皮箐。位于贵州省东南苗岭山脉。海拔2179公尺。重山叠嶂,绵亘二三百里。北倚丹江(今雷山县北),南接古州(今榕江),西连都匀、八寨(今丹寨),东达清江(今剑河)、台拱(今台江)。山中危

  • 奕詥

    ?—1868清朝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宣宗※曼宁第八子。道光三十年(1850),文宗奕即位,封钟郡王。咸丰十一年(1861),穆宗载淳即位,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同治三年(1864)

  • 海孜那奇

    清末新疆维吾尔族封建主。又作在则奇。新疆和田人。和田阿奇木伯克之子。曾任拜城阿奇木伯克。同治三年(1864)六月库车起义爆发后,秘密逃回和田,利用当地维吾尔族人民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发动“圣战”,推举宗

  • 马云亭

    1856—1919近代爱国志士、医生。原名马春生。山东章邱县埠村镇大冶庄人。回族。少时在青州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经典。青年时代投笔从戎,隶左宝贵麾下,曾参加中日甲午之战。后习中医,在济南开设药

  • 泰吾坎汗法典

    见“头克汗法典”(632页)。

  •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如称匈奴为“胡”;乌桓、鲜卑先世因“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史记索隐》引服虔语);“汉人谓西域诸国为西胡”(《西胡考》);东胡与林胡、楼烦又被统称为“三胡”。匈奴亦自称

  • 召片领

    傣语音译,意为“广大土地之主”。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最大封建领主和最高统治者。相传公元1180年傣族部落联盟大首领叭真入主勐渤(西双版纳)后成为第一代召片领,自是子孙相袭。元明以来中央王朝在此地建立

  • 弥姐羌

    ※西羌的一支。原居河湟地区。东汉时向内郡迁徙,分布于关中、陕北等地。晋、十六国时期,有一批以“弥姐”为姓氏者活动于西北地区,如弥姐高地、弥姐婆触等。隋代《邑主雷惠祖合邑子弥姐显明等造像记》和《邑主弥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