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元世祖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拼音文字。忽必烈于至元六年(1269)颁发专门诏书推行。诏中称“蒙古新字”。时隔不久,于八年(1271)皇帝又下令改称“蒙古字”。史书称“蒙古国书(字)”或“元国书(字)”。近人或按其设计人称作“八思巴字”或按其字母形状特征称作“方体字”。八思巴字作为元朝一代国字,主要用在官方范围,元朝灭亡,逐渐被废弃。八思巴字由41个字母组成,多以藏文字母为基础,个别仿自梵文字母,少数为新造字母。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字母陆续有所增补,据现存资料归纳后增字母共有15个。字母形体多呈方形。八思巴字的书写单位是音节,但表音单位是音素。字母分元音和辅音。元音a不设专门字母,以依附于辅音字母(包括作介音的半元音字母)的零形式表示,即音节首(书写单位)的辅音或介音(i、u)后面不写其它元音字母时,就表示后面有元音a。字体主要有楷体和篆体,楷体多见于碑刻,篆体多见于官方印章。行序为自左向右,字序为自上而下。八思巴字的用途是“译写一切文字”(1269年颁行诏书语)。现存资料表明,它所译写的语言有蒙古语、汉语、藏语、梵语、维吾尔语等。译写各种语言时使用了两种不同译写原则。一种是按实际口语语音拼写,如译写蒙古语和汉语。另一种是按语言的书面形式转写,如译写藏语和梵语。以八思巴字形式留传后世的各种文献和文物,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在现存资料中,译写蒙古语和汉语的资料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书的原件和碑刻,官方印章、牌符、钱钞、图书文献等。八思巴字与汉语资料大多收录在《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资料汇编](1959)一书中;八思巴字蒙古语资料汇总于《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Ⅱ文献汇集一书里(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刊行,1991年)。于1991年10月,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又发现4份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原件,其中两份为护寺文书,另两份则是皇帝任命书,分别任命奔不招讨司的招讨使和亦思麻儿甘军民万户府的万户。此类文书的出现,为元代中央王朝和西藏地方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力的历史证据。

猜你喜欢

  • 阿朋

    见“阿波”(1193页)。

  • 七七政变

    新疆官僚樊耀南等为推翻军阀杨增新统治而发动的政治事变。1928年,新疆军务厅长樊耀南等人,因不满杨增新的愚民政策和独裁统治,于是年7月7日,乘杨增新参加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典礼之机,在宴会上将其刺死。

  • 札萨克图

    清朝武官。蒙古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以署护军校随征南大将军赖塔征吴世瑶。由广西进至云南,破敌将军何继祖等于石门坎、黄草坝,直至云南城下,会同三路兵破敌,又于乌木山败巴养元军,云南平定。二十

  • 马良柱

    清朝将领。甘肃张掖人。回族。其先本新疆回部人。康熙(1662—1722)末,从军征吐鲁番。雍正(1723—1735)初,从征西藏,随安西镇总兵孙继宗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贵族罗卜藏丹津,降台吉33,以功授

  • 南诏神武王

    唐时南诏第五世王阁罗凤的谥号。见“阁罗凤”(1727页)。

  • 马湖蛮

    古族名。亦称“马湖夷”、“董蛮”。居马湖江右,约在今四川省雷波、马边、峨边一带。唐属驯、骋、浪、商四羁縻州地。首领姓董氏。驯、骋、浪三州大鬼主董嘉庆被封为归义郡王。宋开宝七年(974),德化将军董舂惜

  • 阿绒

    明万历年间布依族苗族起义首领之一。参见“阿伦”(1192页)。

  • 又作“赀虏”。“匈奴名奴婢为赀。”(《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魏略》)主要来源为战俘,其攻战“得人以为奴婢”(《史记·匈奴列传》);也有由邻族转卖者, “羌所略转卖入匈奴者合万余人”(《后汉书·南

  • 南京三司使司

    契丹地方官署名。掌管南京道(治所在今北京)财政。置官有:三司使、知三司使事、知三司事、三司副使、同知三司使事等。属南面京官。《辽史·百官志》称:“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契丹三司与中原不同,不主全国

  • 令?犬长

    党项人。西夏初期切韵博士。和罗瑞灵长共同编纂以九品音分类的西夏文字典《音同》。后此书多次刊印,流行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