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傣语

傣语

我国傣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孟连、耿马、元江和新平四个自治县以及临沧、沧源、双江、镇康、金平、景谷、景东、元阳、红河、绿春、永红、马关、武定、文山、河口等县。使用人口有80余万。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和越南。我国不同地区的傣族,使用着四种形体不同的拼音文字。傣语分为西双版纳、德宏、金平和红金4个方言。德宏方言内部分为3个土语;红金方言由5个独立土语组成。西双版纳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方言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州以外的耿马、双江、沧源、镇康、景谷和景东等县;金平方言分布于金平县及越南的莱州一带自称傣端的地区。红金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和沿江流域一带以及金沙江畔的傣族地区,这个方言分布范围广,但使用人口较少,只占傣族人口总数的15%。使用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的人口,占傣族人口总数的83%。使用金平方言的人数国内不足两万。语音声母主要是单辅音,个别土语有一套颚化声母,个别方言、土语有少量唇化声母。个别方言有浊塞音声母b、d塞擦音声母少。韵母由元音或元音和—i、—u、—щ、—m、—n、—、—p、—t、—k、—等韵尾组成。元音有a、 i、 e、ε、u、 o、ɔ、Ɯ、ə9个。韵尾前的元音,只有a分长短,红金方言的个别土语,在韵尾前的a也不分长短,并且有的土语的e和ε、ɔ和o,щ和ə已合并为3个元音;而且6个辅音韵尾也不齐全了,有的保留5个,有的保留4个,最少的只保留—,其余的都已脱落。西双版纳方言无—щ。而—韵尾仅西双版纳方言有。声调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德宏方言和红金方言内有4个土语,阴平调以古全清声母为条件分化出一个调,有3个土语的阴上调和阳去调或阴上调和阳上调合并。有的方言、土语,由于吸收现代汉语借词而增加了几个声韵母。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傣语的句子,可以分析出一层、两层到多层的词组,词组里实词与实词的组合次序,是中心词在前为主,比如以名词为中心的限定词组、支配词组、补充词组,补充词组中的中心词都在非中心词之前。量词丰富,典型的量词除计量外,还可以标明事物类别、性质,替代它统摄的名词接受各类实词或词组的限定,作名词与名词限定成分的中介等。名词、量词和数词同时出现时,其词序有两种:(1)名一数一量,(2)名一量一数“一”。动作的时间和情貌,是在动词前或后加情貌助词或副词表示。词汇本族固有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复音的单纯词较少,三个音节以上的单纯词多是从巴利语中吸收的借词。并列四音格结构十分丰富。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早期汉语借词以单音节居多。近代借词多是双音节的政治、经济、文化用语。西双版纳和德宏方言中有一定数量的巴利语、梵语借词。傣语是傣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不论内地还是边疆地区的傣族民众,会讲汉语的人数在日渐增多,有很少数人转用了汉语。同时,居住在傣族周围的其他民族也有兼懂傣语的。

猜你喜欢

  • 文彬

    ?—1879清朝大臣。字质夫。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纳喇氏。咸丰二年(1852)进士,授户部主事。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以员外郎随帝逃往热河,迁郎中,出知山东沂州府,击败攻城捻军,俘其首领

  • 假姑娘

    壮族、布依族旧时育儿习俗。流行于广西、贵州壮族、布依族地区。有的中老年得子,或幼儿多病,便问卜于巫婆,如巫婆认为此童“命薄”,命根不固,或父母“命克子女”,养不得儿子时,其父母便立即替儿子取个女儿的名

  • 仇犹

    见“仇由”(320页)。

  • 按巴坚

    见“耶律阿保机”(1325页)。

  • 中甸

    地名。即今云南中甸县。地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峡谷。唐吐蕃铁桥节度使地,宋为大理所辖,元属丽江路,明为丽江府地。清初土知府木氏降于吴三桂。康熙九年(1670),吴割其地赠达赖喇嘛,设喇嘛营官,始盛行

  • 蕉布

    我国古代南方民族地区以蕉葛纤维织成之布。亦称蕉葛布。据杨孚《异物志》:“芭蕉,叶大如筵席,其茎如芋,取之为丝,可纺织,女工们为絺绤,今交趾葛也”。岭南各地俱有之。左思《吴都赋》把蕉葛与越升并提,“焦葛

  • 葱岭河

    西域古河名。见《汉书·西域传》:于阗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并见《后汉书·西域传》、《水经》和《水经注》。现在这一水系仍与上述记载吻合:和田河(古于阗河)北流,与向东流时叶尔羌河会合,东注罗布

  • 诺颜和硕齐饶旦

    ?—1736清代后藏地方官员。汉籍又作诺颜和硕齐。藏族。※颇罗鼐之弟。受命管辖、操练哈喇乌苏兵,护卫西藏,授头等札萨克台吉,世袭。雍正五年(1727),卫藏战争中,与后藏戴本江洛金巴率兵2000驻守江

  • 香保保古墓

    见“香葆拜古墓”(1677页)。

  • 类林西夏文译本

    西夏译汉文类书。汉文原著唐于立政编,共10卷50目。汉文本早佚,后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部分残片。西夏文本译者佚名,亦为10卷50篇。为西夏仁宗乾祐十二年(1181)刻字司刻本。蝴蝶装,页面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