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人
亦作“里人”。古代岭南地区少数民族泛称,古先为百越一支。见于东汉至隋唐史籍,自三国时开始分布在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等郡,相当于今广东西南及广西东南地区。或谓某一部分在汉时称乌浒人,至唐称黄峒蛮或乌武僚。其人“质直尚信,勇敢自立”,“各有长帅,无君主,恃在山险,不用王”。后来有一部分由于受到汉人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融合为汉族,另一部分则移居广西西部,发展为今日壮等民族。一说东汉时海南岛之俚人,即为宋以后之黎族。
亦作“里人”。古代岭南地区少数民族泛称,古先为百越一支。见于东汉至隋唐史籍,自三国时开始分布在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等郡,相当于今广东西南及广西东南地区。或谓某一部分在汉时称乌浒人,至唐称黄峒蛮或乌武僚。其人“质直尚信,勇敢自立”,“各有长帅,无君主,恃在山险,不用王”。后来有一部分由于受到汉人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融合为汉族,另一部分则移居广西西部,发展为今日壮等民族。一说东汉时海南岛之俚人,即为宋以后之黎族。
唐代南诏重要碑刻。南诏赞普钟十五年(唐大历元年,766)立。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阁罗凤之清平官王蛮盛撰文,杜光庭正楷书写。碑文40行,碑阴题名41行,共5千余字。主要记载南诏初
傈僳语音译,意为“家族”。解放前云南怒江等傈僳族地区的社会基层组织。家族各有自己的姓氏,有的沿袭早期以动植物命名的氏族名称作为家族的称号,如泸水县六初罗、称戛、四排拉底等村仍以虎、熊、鱼、蜂、竹、麻等
参见“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312页)。
见“金牌信符”(1478页)。
南凉景王秃发傉檀年号。402—404年,凡3年。
解放前贵州赫章等地彝族土司、土目统治区的一种剥削制度。黔西北一些彝族土司、土目根据承租者的依附程度、田地的腴瘠,分为鸡租地、羊租地、猪租地、粮租地、人租地等多种。人租地又有两种:(1)活人租,即凡租种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即今新疆吐鲁番东卡拉和加。其南旁即著名的高昌故城。
满语音译。“巴牙喇”意为“护军”;“壮大”亦作“壮达”等,意为“十人首领”。清初巴牙喇营所设什长。后金天命(1616—1626)初,每10名巴牙喇之中选1人立为额真,给旗一面,因称小旗额真。后随八旗官
见“鞑靼”(2488页)。
南北朝至唐代巴州地区僚人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分布在四川巴中、平昌一带。北魏延昌三年(514),以梁、益州控摄险远,于归化郡置巴州(治今四川巴中),以统诸僚。令巴州僚人首领严始欣为刺史。立隆城镇,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