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俍人

俍人

壮族旧称之一。“俍”原作“狼”,封建统治阶级的侮称。其民称“俍民”,其官称“俍官”、“俍目”,其田称“俍田”,其兵丁称“俍兵”。主要分布在广西左、右江流域土官统治区域。史载见于明朝中叶及清代。明末有“广西一省,俍人居其半,其三徭人,其二居民(指汉族)”(世宗嘉靖实录卷312与《明纪》)。以韦、黄二姓居多。有居“干栏”、婚后“不落夫家”、盛行“歌圩”等习俗。俍语与僮语基本相同。清初李调元辑《粤风》采有“俍歌”、“僮歌”各一卷,词语与今壮语无异。一说“俍”的来源与壮语“土官”(Hak)一词或土官的统治有关。

猜你喜欢

  • 出连乞都

    十六国时期西秦大臣、鲜卑出连部首领。见“出连”(567页)。

  • 春晖阁诗钞

    书名。清代回族文史家※蒋湘南撰。为其代表作之一。凡6卷,大部分诗歌收入此书。由其好友洪符孙从旧刊诗集中选出200余首,以书屋“春晖阁”名之。初刊于道光十六年(1836)。同治八年(1869)又由潘筠基

  • 阿嘉呼图克图四世

    见“耶嘉克珠”(1324页)。

  • 三撮毛

    清代基诺族的他称。史载其俗与白族、傣族相近,居于云南思茅(今基诺族主要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区及其附近)。男穿麻布短衣裤,女穿麻布短衣桶裙。男以红黑藤篾缠腰及手足。发留左中右三撮,故名。

  • 大方广佛华严经西夏文译本

    西夏译佛经。译自唐实叉难陀八十卷本。活字本,梵夹装。西夏文译者佚名。卷首西夏文题名“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惇睦懿恭皇帝御校”,校者为西夏仁宗仁孝尊号。1917年出土于宁夏灵武县。现北京图书馆

  • 答剌赤

    元代蒙古官名。又译“塔剌赤”、“塔剌斥”、“塔儿赤”等。意为“掌酒者”。《元史·兵志》:“掌酒者,曰答剌赤。”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执事之一。据《元史·舆服志》,在殿上执事中有答剌赤20人。另于

  • 弗朵秃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弗朵河卫、佛朵秃河卫、费克图河卫。永乐六年(1408)二月,女真首领贾令哈、火秃等56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斡兰河等11卫同时设立。以贾令哈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

  • 走坡

    仫佬族男女青年传统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仫佬族聚居区。于圩日等集体集会时举行,以八月十五“后生节”和春节期间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是时男女青年盛装结队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

  • 阿里合

    见“移剌阿里合”(2069页)。

  • 宇文赞

    ?—580北周宗室、大臣。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字乾依。周武帝※宇文邕子。初封汉国公。建德三年(574),进爵为王,仍任柱国。大象二年(580),隋国公杨坚辅政,欲顺物情,乃进赞位上柱国,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