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侗歌

侗歌

侗族民歌。主要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及贵州从江、玉屏等地。分“耶”和“嘎”两大类。“耶”是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其中又分“耶堂”和“耶补”两种类型。“耶堂”于春节期间演唱。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首顿足,歌声宏亮,雄浑有力,充满快乐气氛;女队亦围成圈歌舞,动作轻柔优雅,声调悠扬。女问男答,颇有情趣。“耶补”是专门赞颂某些事物的团体歌舞,步伐舞姿与男队“耶堂”相同,只是歌唱形式分为领唱与合唱。唱腔步伐配合巧妙,富有节奏感。“嘎”即歌,或配乐器,或不配乐器进行演唱。配乐器的曲调有琵琶歌、笛子歌、牛腿琴歌,不配乐器的有山歌(情歌)、拦路歌、细声歌、酒歌、儿歌等。琵琶歌是侗歌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歌唱形式。歌者手持琵琶,自弹自唱,歌声或哀怨或欢畅,表达淋漓尽致,十分感人。其中的“嘎经”通常用来说唱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是侗族民歌艺术水平较高的一种。代表作有“秦娘美”、“陈世美”等。

猜你喜欢

  •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佛经。汉文本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西夏文译者佚名。题款载西夏仁宗御校。1卷,木刻本,页面19.1×9厘米。前有说法图和发愿文。经文分32分,每分前有标题一行,如“法会因缘分第一”等。

  • 车师后城长国

    西域古城名。据《汉书·西域传》载:有154户,960人,胜兵260人。汉朝在车师后国内之后城置“城长”。《汉书西域传补注》认为:以有人民,名之为国耳,故后城被称为车师后城长国。当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护

  • 阿格旺旦曾佳木素

    1902—1958阿拉善旗广宗寺(南寺)第六世葛根(格根)。蒙古族。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七日,出生于贫苦牧民家庭。三十一年(1905),被确认为第五世巴伦葛根转世呼毕勒罕。三十三年(1907)

  • 平埔番

    见“熟番”(2525页)。

  • 钟明亮

    元初畲族起义军首领。畲族,广东循州(今龙川县境)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正月,为配合闽、粤、赣等地畲、汉族人民大起义,率循州畲、汉起义队伍,攻赣州,掠宁都,据秀岭,声势浩大。后被招抚,降元。同年

  •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

    简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或《三史国语解》。分类诠释《辽史》、《金史》、《元史》中民族语词的辞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史馆史臣奉敕撰。46卷。收词1.1万余条。全书分《辽史语解》10卷、《金史语解

  • 撒里畏吾

    古族名。始见于元初文献。亦称撒里畏兀、馺里畏吾、萨里辉和尔;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儿、西喇古儿黄番等。“畏吾”、“辉和尔”、“畏兀儿”、“伟古儿”即“回纥”、“回鹘”之对音。“撒里”一说为地名“

  • 于仲文

    545—612北周、隋大臣。字次武。鲜卑于氏(原为万忸于氏)。先祖代人,后迁洛阳、长安。燕国公、大左辅※于寔子。少聪敏好学,师事博士李详,习《周易》、《三礼》。初为赵王宇文招属下,历迁安固太守、御正下

  • 阿哈玛特和卓

    见“玛哈图木·阿杂木”(955页)。

  • 阴山府

    唐羁縻府名。唐宪宗元喝三年(808),沙陀朱耶执宜率众万余人,骑3千,自甘州至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降唐。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将其安置于盐州(治今陕西定边),设阴山府(今内蒙古境),命执宜为府兵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