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侗族

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或“”。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和湖北西南一带。人口2514014 (1990年)。其分布以贵州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剑河、镇远、玉屏,湖南新晃、通道和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最为集中。由古代百越的一部分发展而来。宋代称“仡伶”或“”,明清代以“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称呼,或泛称为苗。解放后用现名。隋唐以前建有郡县,唐在部分地方设羁縻统治,但仍处于“千人团哗,百人合款,纷纷籍籍不相兼统,徒以盟诅要约,终无法制相縻”的农村公社组织状态。北宋时以诚州、徽州大姓首领杨蕴为首相继内附。宋设土司制度统治,延续至清代。宋时封建生产关系已经成熟,封建等级制度日趋完善,但至近代仍保留浓厚氏族制度残余。村寨之间建立以地缘为纽带的联盟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抵御外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操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方言之间差别不大。喜歌舞,有多种歌舞艺术形式,尤以“侗族大歌”、侗戏和芦笙舞著名。善建筑,村前后多建有供行人避雨纳凉的风雨桥、凉亭,村内有鼓楼,作集会娱乐用。技艺高超,形式优美,风格独特。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善于在稻田中养鱼。其居地盛产林木,经济作物丰富。喜食酸味食品,以油茶、鱼生、腌鱼为待客佳品。服色尚青,明清以前“椎髻插雉尾,卉衣”。居屋为干栏式建筑。行歌坐月是传统择偶社交活动,婚后不落夫家。有春节、清明、八月十五等节日。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尤以女神祖先撤姆(圣母)为圣。富于反抗精神,不断掀起反对封建压迫剥削的斗争。明洪武年间(1368—1398)的吴勉、林宽起义和清咸同年间的各路起义,均给予封建统治沉重打击。解放后建立3个自治县,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2个自治县。

猜你喜欢

  • 白苏尼咥

    隋时龟兹王,又作白苏尼咥。王族白姓。在位时拥兵数千。大业(605—618)中,遣使入隋廷贡方物。与隋保持和好关系。

  • 咸雍

    辽道宗孝文皇帝耶律洪基年号。1065—1074年,凡10年。

  • 西丹

    满语音译。清代东北地区八旗内未经挑甲考试的幼丁。“幼丁”习惯语,不限于年幼,成壮者亦称之。它与挑甲落选的※余丁有异,亦与支领钱粮的※养育兵不同。非谓西丹不图进身军伍,实因其人数众多而八旗兵额有限,年复

  • 民族融合

    有三种含意:①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各个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步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 巴西萨

    ?——1775清代武官。索伦人。姓布拉穆氏,隶正红旗。乾隆三十八年(1773),以佐领从征金川,因战功赏戴花翎,赐号塔尔济特巴图鲁。四十年,攻康萨尔时,阵亡。

  • 屋曲

    云南碧江怒族虎氏族第十四世祖。原居兰坪弥洛底。相传三四百年前,因追赶黄蜂氏族,来到碧江第九村,见此地土地肥沃,遂定居。原居该地的蜂氏族已有40余代,虎氏族来后,两族和睦相处。后勒墨人(白族一支)进入该

  • 大理刀

    宋代大理国名产。又称云南刀。当时即闻名全国。《桂海虞衡志》称其“铁青黑,沉沉不錎,南人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画犀毗花文。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岭外代答》卷6云:“

  • 梁平老

    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略阳(治今甘肃秦安县东南)氐人。史称其才识明达,令行禁止。苻生(355—357年在位)时任特进、领御史中丞。寿光三年(357)六月,参与※“云龙门之变”,与苻法等率数百壮士潜入京师

  • 别乞怜部暴动

    元代蒙古族人民反抗活动之一。至元二十六年(1289)十二月,蒙古别乞怜部民众,因不堪官吏之征索及驿站之劳役,发动起义,掳走管理驿站的脱脱禾孙(查验官)塔剌海等人,断绝了驿道,阻碍了元廷使臣的往来及物资

  • 后赵高祖

    见“石勒”(4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