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咄部
靺鞨(勿吉)著名七部之一。一作汨咄。《隋书》称其“在粟末之北”,约分布在今第二松花江北的拉林河流域(旧说在伯都讷,即今吉林省扶余县境)。隋代为七部中之大部,有“胜兵七千”。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仍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隋末唐初臣属高丽,在唐与高丽战争中,助高丽作战。唐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后,其部众奔散;留居故地者,后加入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此后不见于史。
靺鞨(勿吉)著名七部之一。一作汨咄。《隋书》称其“在粟末之北”,约分布在今第二松花江北的拉林河流域(旧说在伯都讷,即今吉林省扶余县境)。隋代为七部中之大部,有“胜兵七千”。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仍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隋末唐初臣属高丽,在唐与高丽战争中,助高丽作战。唐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后,其部众奔散;留居故地者,后加入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此后不见于史。
参见“三教理”(50页)。
十六国时期东胡首领。《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秦谓鲜卑之种居辽碣者为东胡”。率部驻牧平凉(治今甘肃平凉县),故又称平凉胡。依附于前秦,封平凉太守。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与安定北部都尉鲜卑没奕
见“阿大何”(1199页)。
指在战争中被俘虏并被强迫为奴而供驱使的人。主要发生于蒙古灭金、灭宋及元朝镇压人民起义的战争过程中。窝阔台灭金时尤著。当时贵族,将校所掠占的俘奴,几居金统治区残存人口之半。占有者称“使长”,被占有者属于
?—1801清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葛济勒氏。乾隆(1736—1795)年间,以鸟枪护军从征缅甸、金川、撒拉尔、石峰堡,因奋勇作战有功,赐号“佛尔钦巴图鲁”,累擢广州右翼副都统。因故降调,寻授头等侍卫
地名。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西部,东经80度9分、北纬30度46分。历属西藏达巴宗管辖,派有守卡人员驻守。1729年颇罗鼐颁发之封地文书和1737年七世达赖喇嘛批准之封地文书均提及该地。该宗政府每年还派遣
民国时期服役于国民党军队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猎民为所在部队上司(俗称“东家”或“掌柜”)打猎,故称。一般在夏季打鹿茸和犴茸的红围期行之,猎期3个月。由“东家”召集,自愿参加,因参加猎民只需带
?—1728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本名隆布鼐·扎西杰布,又名公隆布鼐。西藏拉萨人。藏族。曾任拉藏汗地方政权主管财政的仔本。康熙五十六年(1717),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军侵扰西藏时,受拉藏汗命,赴日喀则
见“耶律章奴”(1319页)。
见“拉夫凯”(1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