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传统彝文

传统彝文

我国彝族的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旧称“罗罗文”,史称爨文、韪书等。彝文属于表意文字,从形体上看,与汉字有相近之处,但它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彝文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彝文创始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功,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于唐,而集大成于明。流传至今的彝字,各地多少不一,以云南最多,约有1万多个。各地书写格式也不尽相同。彝文造字,类似汉文,有象形、会意、指示、假借等法,以象形字为最多,会意字居次。彝文文献最早见于明代钟铭、石刻。贵州大方发现的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石刻,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再晚有贵州大方安氏土司彝汉对照的《千岁衢碑记》,镌于嘉靖丙午(1546)年。现存彝文字数最多的石刻当数贵州省大方县《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彝文记述水西土司安氏世代历史,共1922个字,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彝文文献主要是经书,大部分为手抄本,刻本较少见。经书内容以宗教为最多,也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的典籍。大体可分为祭经、占卜、历法、谱牒、诗文、伦理、历史、神话、译著等9类。建国前,彝文除用于宗教祭祀外,民间用传统彝文写信、记账、记录民间故事、家谱也较普遍。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彝区用彝文编写民歌,宣传党的政策,用彝文传递情报等。建国后,彝族社会使用彝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地区有用彝文刻写碑文、路牌、印章等,也有用来写信、记帐和用于日常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学习彝文、整理彝文典籍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一大批彝文古籍文献经过整理、注释、研究,重新与读者见面,北京、四川、云南、贵州都建立了彝族古籍整理和研究机构,收集整理出版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彝文典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现存传统彝文的经书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彝语方言分歧很大,代音的文字因地各异,因此,解读非常困难。为使彝文更好地为彝区服务,1975年四川省率先对传统彝文进行整理和规范。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川凉山规范彝文推行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 塔喇海台吉

    明代蒙古贵族。汉文史籍作那竹台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第七子。幼亡,无领地,无嗣。

  • 傣语音译,意为“村寨”。云南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的自然村。每村7—8户到70—80户不等。一个村赛基本上就是一个农村公社,但已演变成封建领主政权的基层组织。曼的头人称“波曼”(寨父)、“咪曼”(寨母),

  • 后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南朝宋范晔(398—446)撰。今本120篇,分130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官至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在其撰写此书前,已有《东观汉记》等18家后汉书。元嘉元年

  • 疏勒乐

    古代乐名。以源于疏勒(在今新疆喀什一带),故名。该乐接近于龟兹乐。后传入中原。主要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横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为隋九部乐、唐九部乐和十部乐之一。

  • 完颜宗亨

    金宗室、大臣。本名挞不野。女真族。完颜氏。阿买勃极烈(官名)习不失孙,真定留守鹘沙虎子。天眷(1138—1140)初,充护卫。翌年,以擒宗磐、宗隽有功,加忠勇校尉,迁昭信校尉、尚厩局直长。三年,升局副

  • 宁远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五等级封号之一,授龟纽镀金银印。至元二十六年(1289),世祖第八子阔阔出始封。延祐七年(1320),子薛彻秃袭封。

  • 江夷

    海西女真别称,生女真泛称。海西女真两大集团之一,“野人女真”重要组成部分。因从依兰起沿松花江、黑龙江而居,近水,故名。明代在其地设有弗提、考郎兀、忽鲁爱、朵儿必河、恨骨河、奴儿干、伏里其、满泾、哈儿蛮

  • 镇沅土知府

    元明傣族土司名。元为威远蛮棚府,属元江路总管。洪武十五年(1382),总管刀平与兄那直归附,授千夫长。建文四年(1402)置州,以刀平为知州。永乐三年(1405),率子入朝贡方物,从征八百等,升为府,

  • 玄州

    唐代纳抚※契丹所置州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四月,契丹※辱纥主(部落首领)※据曲(一作曲据,唐赐名李去闾)率众附唐,唐以其地置是州,以据曲为刺史,隶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为唐建契丹

  • 马拉坎达

    见“撒麻耳干”(24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