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宁起义

伊宁起义

解放前新疆伊宁地区一次重要武装暴动。1944年10月,伊宁“解放组织”为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于伊宁以东约100公里的巩哈县(今尼勒克县)首先发动起义,组成以法提哈、艾克伯尔等为核心的游击队,夺取该县县城。11月初,又进军伊宁。7日清晨,游击队攻占一区警察局。继又夺取电话局、电报局、警察局及各交通要道,切断迪化(今乌鲁木齐)—伊宁公路线,屡挫国民党守军反抗。12日,起义军在伊宁成立临时政府。旋,粉碎吴忠信、朱绍良所派李禹祥部等敌军的进攻。1945年1月5日,临时革命政府举行第四次会议,通过9项宣言。因临时政府主席艾力汗吐烈是反动宗教上层,9项宣言存在严重错误。后经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人努力和斗争,不久临时政府改组,艾力汗吐烈被撤职。4月8日,临时政府在游击队基础上成立民族军。起义的胜利和民族军的建立,为三区革命的成功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猜你喜欢

  • 广吉剌

    即“弘吉剌”(644页)。

  • 别罗沙

    见“别里沙”(1069页)。

  • 海龙女真国书摩崖

    见“女真字海龙摩崖”(148页)。

  • 西楼

    辽代地名。史有两记,一曰:“辽有四楼,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者曰西楼;木叶山曰南楼,龙化州曰东楼;唐州曰北楼。岁时游猎,常在四楼间。”(《辽史》卷1166)一曰:祖州(今林东镇南60里石

  • 第雅齐

    见“比丘”(188页)。

  • 嘎仙洞

    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一个天然石洞。“嘎仙”,亦作“嘎珊”、“嗄新”、“嗄辛”等,鄂伦春语音译,词义未详。一说为满语音译,意为“屯”或“乡村”,昔对鄂伦春族居住的自然村(屯)之称呼。该洞位于内蒙古鄂伦

  • 贪汗山

    西域古山名。见《隋书·西域传》。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北赤石山之北70里。夏有积雪。山北为铁勒界。《新唐书·回鹘传》云:铁勒部众推契苾哥楞为易勿真莫贺可汗,据贪汗山。据清《西域图志》考订,即今

  • 灵盐

    见“朔方”(1944页)。

  • 康佐苗

    苗族的一支。亦称山苗、克孟牯羊苗、炕骨苗、班苗、洞苗等。明清史籍对贵州紫云、广顺、镇宁等地苗民的称呼。今贵州惠水、龙里、花溪、望谟、罗甸等地尚有其民居住。康佐,元时为苗寨。明洪武十九年(1386)置长

  • 钦泽旺波

    1820—1892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全称绛央钦泽旺波·衮噶丹白坚赞贝桑布。藏族。生于德格,出身贵族虐氏。12岁被认定为活佛。道光二十年(1840),周游卫藏3大寺及萨嘉寺,寻访圣迹,依150余大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