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仫佬语

仫佬语

我国仫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柳城、忻城和宜山等县。使用人口约9万(1982),其中90%居住在罗城自治县。仫佬族无文字,有许多人通晓汉语文。与同语支语言比较,仫佬语与侗语最接近。各地仫佬语比较一致。唯罗城自治县东北部一带的语音,同别处的差别较大,其余都能互相通话。仫佬语的主要特点如下:语音:声母有67个,分单纯、颚化和唇化三类。清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有的地方还有清化鼻音和清化边音声母。韵母有82个,分单元音、复元音、带鼻辅音韵尾和带塞辅音韵尾3类。元音韵尾有-i和-u,鼻辅音韵尾有-m、-n、,塞音韵尾有-p、-t、-k。还有一个自成音节的。除其以外,每个韵母都含一个元音。部分元音分长短。有a :、a、ə、ε、ε、ɔ: 、ɔ、e、 o、 ∅、 i、 y、 u、Ɯ、1共15个元音。1只出现在借词中。声调有舒声和促声两类。舒声调有6个,促声调有2个。2个促声调的调值,往往因元音的长短不同而调值各异;在某些地方,2个促声调因而就有4个调值。汉语借词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早期借词的语音保留了中古汉语读音的许多特点,和仫佬语词的读音变化基本上一致;近代借词的读音与当地汉语相近。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结构,修饰语在名词之后;但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前。领属性修饰语可在中心词之前,指示词在最后。量词很丰富。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一般在宾语之后,但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这是受汉语的影响后产生的。词汇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多数是单音节词;合成词又分两类,一类是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和附加成分构成;另一类是复合式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词汇中,汉语借词很多。在构词方面,受到汉语构词法的一定程度影响。仫佬族民众在和本民族交往时,一般是说本民族语;在和汉族或其它民族交往时说汉语。仫佬族远从明、清以来,就有不少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文。

猜你喜欢

  • 纳尔察

    ?—1622清初将领。满洲人,原隶镶红旗,改隶镶黄旗。钮祜禄氏。世居苏居苏浒河之安图地方。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后归附,以军功授奋御世职。累官梅勒章京,位十六章京之列。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从征乌喇部

  • 伊里布

    1772—1843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字莘农。嘉庆进士。十二年(1807),升腾越州知州。任内抚辑土司、管理边务有方,能妥善处理与缅甸的关系。道光五年(1825),由知府、按察使先后升

  • 果真

    见“火臣别乞”(394页)。

  • 李亶

    见“李嗣源”(1043页)。

  • 金世宗实录

    书名。金夹谷清臣、党怀英等撰。卷数不详。主要记大定元年(1161)十月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世宗一朝有关史事。明昌四年(1193)八月成书。内容略见《金史·世宗纪》。

  • 博尔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博儿赤”、“宝儿赤”、“保兀儿臣”、“博啰齐”等。《元朝秘史》释为“厨子”,即司膳。《元史·兵志》:“亲烹饪以奉上饮食者,曰博尔赤。”为※“怯薛” (护卫军、禁卫军)执事之一。

  • 粤质部

    见“奥失部”(2252页)。

  • 萧阿古只

    契丹开国初重要将领。名又记作阿骨只、遏古只。字撒本。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表弟,是淳钦皇后述律平亲弟,又为辽世宗怀节皇后(辽景宗生母)萧撒葛只生父。史载其性不羁,成人后,骁勇卓越,不惧强敌,尤长

  • 东梁河

    即“梁水”(2125页)。

  • 杨柳羌

    明代羌族部落名。分布在今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县北部。万历年间(1573—1620),曾攻普安、金瓶等堡,杀守将。巡抚徐元泰命松潘副总兵李应祥征伐,羌人与藏民联合抵抗。官军沿岷江由东而西进兵,毁碉房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