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于阗文

于阗文

公元5—10世纪使用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人们认为古代于阗是塞族人居住的地区,所以又称于阗文为“于阗塞文”。用这种文字记录的语言被称为“于阗语”或“于阗塞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一伊朗语族伊朗语支。来源于印度婆罗米字母笈多王朝正体,是一种音节文字。采用附加符号表示元音。有不少合体字。字体有楷书、草书和行书3种。字母有不少和古藏文相似,而且两者的元音附加符号也基本相同。在《大唐西域记》卷12中可以见到汉文史料里关于这种文字最早的记载:“瞿萨旦那国(即于阗)……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在《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洛阳伽蓝记》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记载。现存的于阗文文献主要是在新疆的和田、巴楚、图木舒克、木头沟和甘肃敦煌等地发现的。大多数文献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一些国家的所谓“探险家”所得,现收藏于巴黎,柏林、圣彼得堡、斯德哥尔摩、京都、不来梅、费城、加尔各答、新德里等地的博物馆、研究所和大学。最先在新疆搜集于阗文文献的是俄国和英国驻喀什领事彼得洛夫斯基和马继业。之后,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勒柯克和特林克勒等人也取走了不少。于阗文文献比较丰富,有不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重要的文书主要有:“钢和泰藏卷”,出自敦煌,因原件为钢和泰在北京所得故名,一面是于阗文,一面是古藏文,内容主要是于阗使臣的沙州行记;《七王子伴使致于阗王奏报》、 《七王子致于阗王书》(choo269),出自敦煌,为斯坦因所得,现收藏于伦敦;《使臣奏甘州突厥动乱》(P2741)、《使臣致于阗王奏报》(P2790),出自敦煌,为伯希和所得,现藏于巴黎。此外还有《朔方王子致于阗王书》、《朔方王子禀母书》(P2958,共7件)等。宗教方面的文献主要是佛经,如《金光明经》、《金刚般若经》、《妙法莲华经》、《佛说无量寿经》、《僧伽陀经》、《理趣般若波罗密多经》等等。再就是其它内容的,如帐目、医药、敕令、文学、语汇等。这些文献是研究古代西域史和于阗史、于阗宗教和文化非常宝贵的史料。

猜你喜欢

  • 益宗

    见“脱古思帖木儿”(2083页)。

  • 阿艾山汉代冶炼遗址

    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北120公里处。出土有炼铁用小坩埚、铁渣、矿石、陶瓴、陶罐等。在距地面约20厘米处,发现1件灰陶三耳罐,从陶罐形制看,为汉代龟兹遗物。

  • 砍牛尾巴

    旧时云南西盟佤族地区把木鼓房供过的旧人头骨送至鬼林安放而举行的宗教仪式。是当地较大的宗教活动之一,各个村寨每年举行,次数不等,一般是在阳历十月至来年四五月间进行,通常在献牛户房前举祭。开祭时,由巫师牵

  • 卡其玛

    赫哲族传统手套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意为“狍皮手套”。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用两块狍皮缝成。手背上面的皮子抽褶,姆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手腕上部另以薄兽皮或鱼皮做成约半尺长的筒,并缝有带子。戴

  • 叶延

    (309或319——351) 晋代吐谷浑王。姓吐谷浑氏。※吐谷浑之孙,※吐延长子。晋咸和四年(329),父为昂城(今四川阿坝)羌人首领姜聪刺死,继立。誓报父仇,日缚草为姜聪像哭而射之。孝而好学,有才略

  • 拾瓦拢

    即“拾瓦戛缩”(1621页)。

  • 刀兴国

    ?—1733清雍正年间西双版纳各族反抗思普贪官的起义首领。傣族。原任西双版纳茶山土千户。因不满官府无休止的兵差、苛索及总兵李宗膺、普洱知府佟世荫肆意搜刮,于雍正十年(1732)三月,向普洱府据理力争,

  • 更沙

    藏语音译,意为“冬房”。四川阿坝藏族牧区冬春季牧民居住的房屋。固定建筑,一般选向阳、背风、暖和、水草丰美的山谷或小盆地建造。木质结构,形似牛毛帐篷,四壁和顶盖为木板,顶上铺泥土,四壁内外用牛粪严敷,地

  • 中共绥远省委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地区党的领导机关。为适应绥远敌占区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全面领导绥远工作,1938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中确定在大同至包头铁路沿线和大青山后直至后套一带建立绥远省

  • 元徽

    ?—530北魏宗室。字显顺。鲜卑元氏(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城阳王※元鸾子。粗涉文史,颇有吏才。正始二年(505),父卒,袭封城阳王。授游击将军,出为河内太守,在郡有治绩,享时誉。孝明帝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