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乐都

乐都

县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下游,东北接甘肃省永登、天祝二县,东南邻土族自治县,南界化隆回族自治县。周秦时为西戎羌人居地,自汉代屯兵田设郡县始,“地随内属”。魏晋时,鲜卑人迁入。南北朝隶吐谷浑。隋置湟水县,属西平郡。唐设鄯州都督府,肃宗上元二年(761)陷于吐蕃,号邈川。吐蕃势力在青海东部渐长。宋朝初年唃厮啰在宗哥城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后移貌川,又移青唐(西宁),今青海东部藏族多为其后裔。明洪武(1368—1398)年间,设碾伯卫,后改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1725),改为碾伯县。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乐都县。其地藏族多吐蕃人、羌人、鲜卑人、土著人和汉族融合而成。各自为族,不相统摄,南山藏族部落以住地为族名,北山藏族则以姓氏为族名。北山藏族有上扎尔的、拉杂、麻家、小巴的、旧仓家、新仓家、大巴的、普尔杂、哈尔加、格写尔等族。南山藏族有普化、土巴、千户、古迭、冶尔吉、如来、洛巴、红山、小西纳、祁康哥、静宁、郭尔庄、新庄、上帐房庄、上营庄、狼营庄、都古营、洛巴沟、上下阴阳坡庄、大麦沟庄、谷代庄等族。民国时,将原乐都县峡外、上下川口、古鄯驿、三川等地划分为民和县。

猜你喜欢

  • 左江崖壁画

    壮族古崖壁画。亦名“花山崖壁画”。分布于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大新、天等、崇左、扶绥等县市。已发现有84个地点、183个画处、287个画组,以宁明花山崖壁画的规模最大,发现最早。壁画以人像为

  • 巴颜

    亦作拜颜、巴彦、巴延。满语音译,意为“富裕”、“富翁”。与蒙语“伯颜”同义。可视为一种美称或称号,系于人名之后,表示敬重。享有此称者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清太祖努尔哈赤勋臣额亦都的祖父,被尊为阿凌阿拜颜

  • 福长安

    ?—1817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大学士※傅恒之子。自蓝翎侍卫累迁至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武备院卿,领内务府。乾隆四十五年(1780),入军机处行走,累迁户部尚书。五十二年(1787),随军渡海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历史文物。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景净撰文,吕秀岩书。碑高236厘米,宽86厘米,厚25厘米,重约两吨。碑额有飞云和莲台烘托一个十字架。环绕十字架的是“螭”,左右配以百合花。正中顶部书《大秦景教流

  • 锅圈仡佬

    古族名。又作锅圈苗、锅圈革老。以妇女发型如锅圈得名。此称始见于清代。今统称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大定(今大方县)、平远(今织金县)等地。男子以葛织斜文布为衣。妇女用青布笼发成锅圈状,着短衣、

  • 旧时茫蛮、苗等民族对其君长、酋长之称呼。亦称猛、莽。《蛮书》:“茫是其君之号”。《炎徼纪闻》:“苗人称其酋长曰茫”。《荆南苗俗记》:“茫,苗称酋长也”。现沧源佤族语言中仍称官为“茫”。

  • 投充地

    清初汉族农民等或自动或被逼献地投于八旗下,其所带地亩称投充地。入关之前,已有带地投充者。顺治(1644—1661)初,圈地令颁布后,北京周围各州县民带地投充者甚多。所带地亩,少者数亩,多则数顷,合计3

  • 裴矩

    548—627隋朝大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弘大。北齐时为高平王文学,北周时,任定州(治今河北定县)总管杨坚记室。入隋,迁给事郎等职,参加讨伐陈朝之役,撰有《隋开业平陈记》。开皇十年(590)

  • 耿杖子石棺

    现仅见刻有契丹文字的石棺。早年出土,为当地农民改为猪槽,1977年于辽宁省建昌县素珠营子乡耿杖子村发现收存。质地沙岩,呈长方槽形,长64.5厘米,宽41厘米,高44厘米。四面皆雕刻,正面刻饰门窗及图案

  • 撒达

    见“撒答”(24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