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思藏十三万户

乌思藏十三万户

元代乌思藏属下13处军政建制,以僧俗首领为万户长进行管理,简称十三万户。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土蕃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赐予乌思、藏(即前、后藏)为其封地;又封其弟恰那多吉为白兰王,掌乌思藏之最高执法大权。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掌全国释教及吐蕃事务,以八思巴领院事。翌年,命八思巴、恰那返萨迦(今西藏萨迦),派员随行清查乌思藏各地户籍。四年(1267),恰那卒,从八思巴请,于次年改置本钦(藏语意为“长官”)一职,以萨迦囊钦(藏语意为“萨迦内务官”)充任,赐“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之印”,以司其事。二十四年(1287)又派员往乌思藏会同本钦再作清查;宣政院于吐蕃全境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三: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路、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于乌思藏依据清查属民户籍而郡县其地,分封各处僧俗首领为万户长(藏语称“墀本”),秩三品,统归萨迦本钦调遣,定额为13,故称十三万户。各万户之领地,据档案文献载,乌思地方置万户6: (1)止贡(别作止、必里公、迷儿军,治所今西藏墨竹工卡县直孔);(2)帕木竹(别作帕、帕竹、帕木竹巴、伯木古鲁,治所今乃东县泽当);(3)嘉玛(别作嘉、嘉哇、加麻瓦,治所今墨竹工卡县嘉玛墀康);(4)雅桑(别作雅、雅桑巴、牙里不藏思八,治所今乃东县雅桑);(5)蔡巴(别作蔡、搽里八,治所今拉萨市蔡村);(6)恰域(别作恰、恰拉主、拉恰主、札由瓦,治所今隆子县加玉);藏地方置万户6: (7)阿里(别作拉,治所今萨加县);(8)拉堆洛(别作洛,治所今定日县协噶尔); (9)拉堆绛(别作绛,治所今昂仁县);(10)曲弥(别作曲、出密,治所今日喀则市曲弥); (11)夏鲁(即沙鲁。治所在今夏鲁);(12)嗸笼答剌(别作香、香卓,治所今南木林县),乌思与藏之间置万户1: (13)羊卓(别作俺卜罗,治所今浪卡子县)。乌思藏诸僧俗首领各据一地,时相兼并。元建国前,曾有雅隆(今松县)、蔡巴两地首领议降成吉思汗,其后在11处僧俗首领中,有萨迦巴归顺阔端,止贡巴及古尔摩哇(今定结县古尔莫)归顺蒙哥,蔡巴归顺忽必烈(后萨迦巴亦归顺),雅桑巴、帕木竹巴及塘波且巴(今穷结县)归顺旭烈兀,达珑巴(今拉萨市达隆)归顺阿里不哥(后止贡巴亦归顺)。自置十三万户,遂为宣政院辖地,归乌思藏万户(即阿里、拉)萨迦本钦节制。终元之世,万户名称屡有更迭,史籍曾载有古尔摩(别作古尔、古尔摩哇)、塘波且(别作塘、塘波且巴、汤卜赤八),达垅(别作达、达垅巴、思答笼剌,别说今浪卡子县羊卓达垅)、达垅巴、拉、主(一说即达垅)、甲域主巴(一说即恰域)、琼、扎、具(一说即恰域、拉、主)、嗸笼答剌(一说即绛卓)等万户名称。元末帕木竹巴万户兼并邻部,至正十四年(1354)攻占萨迦,取代本钦职权。乌思藏十三万户之称延至明初,已名存实废。

猜你喜欢

  • 晋阳之战

    契丹王朝援后晋、灭后唐的关键战役。天显十一年(936)五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据晋阳(今山西太原)叛后唐,唐末帝李从珂族其家,并遣大将张敬达讨伐。七月,敬瑭向契丹求救,并向契丹称臣称子,允以事成割地。辽

  • 李存勖

    885—926五代后唐皇帝。923—926年在位。西突厥别部沙陀人。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长子。生于晋阳宫,小名亚子或亚次。晓音律,习《春秋》,通大义,善骑射。乾宁二年(895),随父讨邠州王行

  • 顺圣皇帝

    见“耶律濬”(1305页)。

  • 景颇

    景颇语音译,意为“人”。部分景颇族自称。汉称“大山”。※景颇族中的一支系。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盈江县的支丹山、铜壁关、巨石关、普伦、邦瓦等地,还有部分散居于梁河县、瑞丽县、潞西县、陇川县的一些地区。语言属

  • 斯仁栋日布

    1872—1949民国时期蒙古官吏。内蒙古太仆寺左翼牧场正白旗人。姓抗锦氏,汉名抗锦寿,字绍彭。青少年时期在张家口从师学满、蒙、汉文。30岁时任太仆寺左翼牧场总管。并于牧场创办“蒙养学堂”。1915年

  • 石藏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青海同德县。清乾隆三十年(1765),在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支持下,由一世藏班智达及其弟朵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设有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四十四年(1779),

  • 投壶

    高句骊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据《礼记·投壶》载,此本为中原古人宴会时的礼制,也是士大夫的一种游戏,源自春秋时代,后高句骊族社会中盛行。其法是以特制的盛酒的壶口为目标,在席者离壶5—9尺外,依次以矢投掷

  • 汉大学院

    西夏官署名。是七等司品以外的机构,同次等司。设博士。

  • 陇川宣抚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麓川路,至顺元年(1330),改麓川路军民总管府,至正十五年(1355),改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正统六年

  • 候吕陵氏

    见“俟吕陵氏”(16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