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力楞

乌力楞

鄂伦春族和游猎鄂温克人的一种公社组织。鄂伦春语音译,由通古斯语“乌力尔托”一词引申而来,意为“子孙们”。最初由同一父系祖先之三四代后裔的个体小家庭组成,户数不等,少则3—4户,多则10余户。户数不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有利于狩猎生产。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散居山间河旁,地点不固定,常以初居之山河名称命名。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品平均分配。最高权力集中于成员全体会议。家族长称“塔坦达”(游猎鄂温克人曰“新玛玛楞”),由全体成员推举,领导公社的生产、分配和处理各种事务。解放前,鄂伦春族的“乌力楞”多已发展为地域(农村)公社,由不同氏族的个体家庭组成(一般皆有亲戚关系);而游猎鄂温克人(即过去被称为“雅库特”者)的“乌力楞”有几种类型:少数仍由同一血缘家庭组成;多数以同一父亲的子女为主,包括一定数量的有亲戚关系的户,渗入血缘较疏的成员;少数由不同氏族家庭组成,仅有一定亲戚关系,非血缘性质已甚明显。地域性的“乌力楞”,枪支、马匹私有,各户占有数量也不相等,有的借用马匹要报酬,已出现相互买卖,但猎场仍公有;狩猎季节一般以自愿结合组成的若干“安嘎”(一作“阿那格”)出猎,其余时间单独狩猎;猎获物由同猎者平均分配或个人占有,兽肉一般还在“乌力楞”内按户平均分配;家族长“塔坦达”已变为狩猎长或小组长;发生纠纷,属同一莫昆(氏族)者,由莫昆达(氏族长)解决,属两个氏族的,由两氏族之莫昆达协商处理;成员不固定,可自由加入和退出;一般夏秋分散游猎,冬季集中居住。民国初期,一些鄂伦春地区的“乌力楞”逐渐被“嘎辛”或“埃勒”(即村、屯)所代替。

猜你喜欢

  • 投旗

    指民人为求生存而入旗籍。有三种:(1)清入关后施行“圈地”政策,北京城周围500里内民人因骇怕房地产业被圈被占,或由于※包衣大、屯领催的威逼,多有投靠八旗充当※旗人以冀庇护者。(2)清代汉族人多有流入

  • 颗颗脑儿

    湖名。亦作库库淖儿。蒙古语音译,意为“青海”。即今青海湖。蒙古宪宗四年(1254),蒙哥汗曾邀会诸王于湖西,并于日月山麓盟会祭天。元时环湖吐蕃诸部属脱思麻路所辖。

  • 傣族家奴制度

    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有关家奴的规定:(1)凡负债者、盗窃者、诈骗者、身体不健康,劳动懒惰者、有罪行未解脱者,均不得接受为家奴。(2)大官员、头人的家奴,其居于农村的父母去世时,只能继承应得的一份财

  • 齐燕铭

    1907—1978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河北宛平(今属北京市)人。蒙古族。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曾在该校及中法大学任教。1935年起,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1938年2月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

  • 南中杂说

    书名。清刘昆(字西来,江西吉安人)撰。1卷。昆于康熙十一年(1672)任云南府同知。十二年,吴三桂叛,昆不肯服,十三年被安置于腾越州(今云南腾冲)。清兵定滇,擢湖广常德府知府。所记有土司汉化,入缅开宝

  • 色朱特色布腾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雍正六年(1728),由颇罗鼐保奏,授噶伦。乾隆九年(1744),因办理准噶尔部入藏熬茶(礼佛)有功,赏札萨克头等台吉。十六年(1751),于各要隘处派兵严防准噶尔。次年,

  • 苗语支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语支之一。包括苗语和一部分瑶族说的布努语、巴哼语、炯奈语等4个语言。使用人口约计有635万。另外,还有一部分自称“唔奈”、“优诺”的瑶族,他们使用的语言接近巴哼语,是巴哼语的方言还是

  • 孱陵

    见“作唐”(1088页)。

  • 岷州军民指挥使司

    明代西北地方官署名。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改岷州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治所在今甘肃岷县。嘉靖二十四年(1545)又置州,改军民指挥使司为卫。四十年(1561)闰五月,州废,仍置军民指挥使司。

  • 龙安府

    明代四川土府名。参见“松潘等处安抚司”(1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