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三界

三界

①藏语“康松”的意译。唐代吐蕃行政区划。有两种解释:据《德乌佛教史》载,唐代吐蕃将地界按上、中、下三种地理方位划分,每“界”又各分为“上三界”、“下三界”、“中三界”或“卫三界”三部分。三界具体所指范围无载;一说是将吐蕃当时的辖区划分为“多康”、“博康”及“宗康”三大地界。其基本地区范围,“多康”指今西藏包括昌都在内的甘孜自治州及川青藏交界南部及西南部地区。此称至今仍在藏区沿用。“博康”之称在吐蕃十二小邦时期已见史载,当指今西藏自治区(即卫藏及昌都以西),此称久已不见用。“宗康”一词仅载于《德乌佛教史》,当指今青海湟水流域的“宗喀十八部”地区,亦可指今甘青藏区而言,即相当藏文所载的“多思麻”地区。“三界”即“康松”的划分是研究西藏历史地理沿革的重要史料。 ②萨满教对宇宙的看法。流行于信仰萨满教的赫哲、蒙古等族地区。旧时赫哲族民间认为,宇宙分上、中、下三界,上界是天堂,诸神所居;诸神住处又分为七层,造物主居最高之天,其他诸神居其下之天。中界即人间,人类所居,是人类繁殖之处。下界即地狱,为恶魔居处。恶魔为人间罪人的执罚者,造物主恐其恃威虐行,遣诸神保护人民,使其按主神命令行事。

猜你喜欢

  • 沙尔虎达

    ?—1659清初将领。满洲镶蓝旗人。瓜尔佳氏。世居胡尔海地方。天命十年(1625)归附,从太祖征瓦尔喀有功,授备御世职。天聪元年(1627),以噶布什贤(前锋)章京从征明锦州。九年,叙功,加世职一等。

  • 白崖睑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大历七年(772),阁罗凤在勃弄川筑白崖城,设睑,故又称勃弄睑。樊绰《云南志》载:“城高十丈,四面皆引水环流,惟开南北两门……城北门外有慈竹丛,大如人胫,高百余

  • 爱马克

    ①蒙古社会的经济、行政单位。亦译作艾马克、爱马、阿亦马黑等。蒙古语音译。原意是相近事物的结合,后引申表示氏族、家族、部落集团。通常指游牧于同一地区的※阿寅勒集团,俗称为“部”。蒙元时期的军事、行政单位

  •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指西藏地方政权与教权合而为一的政治制度。始于元朝封萨迦派宗教领袖掌握西藏地方政权,经有明一代及清初逐步发展完善,至乾隆十六年(1751)清政府授权七世达赖喇嘛掌管西藏地方政教事务,正式成为定制。以后历

  • 罕哈

    见“喀尔喀万户”(2207页)。

  • 李文贵

    西夏官员。党项羌族。夏景宗时(1032—1048)官教练使。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六月,宋将种世衡施离间计欲陷西夏大臣野利旺荣,李元昊见疑,遣其假旺荣意报种世衡欲通和,被宋将庞籍扣留。六年正月,

  • 爱达必斯达延诺延

    见“宾兔”(1948页)。

  • 湖广通志

    书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巡抚徐相国等五人受命主纂,布政使司参议宫梦仁、姚淳焘等协修,参加者达60余人。80卷,附图考1卷。成书于二十三年(1684)。体例遵十一年(1672)颁布之《河南通

  • 排瑶

    瑶族一支。主要分布在今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散处相邻的一些地区。因称村寨为“排”而得名,其居地又向有八排二十四冲(冲指小村)之称,故又叫“八排瑶”。传说其祖先由湖南迁来。到解放前夕虽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

  • 庆历桂阳瑶民起义

    宋庆历三年(1043),湖南桂阳地方官府为贯彻朝廷对瑶族地区的经济封锁政策,派官军捕捉运盐入山的瑶民,并对瑶族村寨进行残酷烧杀掠夺,激起广大瑶民进行武装反抗,攻打桂阳城,并占据蓝山县华阴峒为据点,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