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见分

见分

佛教名词。与“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同为佛教大乘有宗认识学说,合称“四分”。“见”,识见、能缘之义,八识的每一识体上都有能缘的一面,故“见分”指认识的主体。但它并不以生理器官为基础,而是“识”自生的,人的认识活动,就是“识”自身的“见分”去认识自身的“相分”;或“相分”引起“见分”。《成唯识论》卷七:“所变见分,说名分别(分别,即分辨之义),能取相(相分)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所分别,即被分辨之义),见(见分)所取故。”

猜你喜欢

  • 杨嗣复

    783—848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字继之。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初为秘书省校书郎,直史馆。穆宗立,迁中书舍人。与牛僧孺、李宗闵、权德舆皆贡举门生,情义、进退多同。长庆四年(824),僧孺为

  • 六度

    梵文Staparamita(波罗蜜多)的意译。佛教名词。指六种从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的修行方法,为大乘佛教修习之主要内容,包括:一布施(指捐助钱财给寺院);二持戒(指节制欲望);三忍辱(指

  • 东魏孝静帝

    524—552即元善见。东魏皇帝。公元534—550年在位。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曾孙,清河王元亶之子。永熙三年(534),丞相高欢立以为帝,改元天平,是为东魏之始。然动静不得自主,武定五年(547)与宗

  • 祆教

    由波斯传入唐朝的琐罗亚斯德教名。又名火祆教、拜火教、波斯教。因拜光、火、日月、星辰,中国人以祆为火神、天神,故名。以《波斯古经》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黑暗、恶浊、不

  • 西周所封诸侯国之一。姬姓。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四十五里。春秋时灭于郑。《左传》隐公十年(前713):“郑伯围戴,克之。”西周金文作“��”。《公羊传》、《谷梁传》皆作“载”,

  • 他汗可汗

    即“伏图”。

  • 东洋

    ①明代概称婆罗国以东海洋及沿海诸岛国。《东西洋考》:“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即指今文莱以东之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菲律宾群岛及其附近海洋。②清代概称日本、琉球及其以东海

  • 居济一得

    书名。清张伯行著。八卷。伯行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总河张鹏翮推荐参理河务。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驻济宁州(治今山东济宁市),亲历境内沿运河各地,周详审视,考古验今,偶有所得,辄笔之于书,“聊以自

  • 眉山郡

    隋大业三年(607)置。治龙游县(今乐山市)。辖境相当今四川乐山、峨眉山、夹江、丹棱、峨边、眉山、洪雅、青神等市、县地。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嘉州。

  • 姑射山

    又作藐姑射山。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庄子·逍遥游》篇云:‘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隋书·地理志》云:‘临汾有姑射山’。山在今山西平阳府西。”当在今山西临汾市西。按《山海经·东山经》尚有姑射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