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知识>群牧司

群牧司

官署名。北宋咸平三年(1000)置。设群牧制置使,以枢密使或副使兼领;同群牧制置使,以曾历中书、枢密院及使相、宣徽使、节度使者充任;群牧使,以两省以上官充任;同群牧使,以待制以上官充任;群牧副使,以閤门使以上及内侍都知充任;群牧都监,以诸司使以上充任;群牧判官,以京朝官充任。同群牧使以上不常置。掌全国各地有关饲养国马事务,检查其蕃殖与损失情形,及时转发有关马政诏令、文牒给各养马院与养马监。大事由群牧制置使与群牧使共同签署,小事则由群牧副使直接处理。群牧都监与群牧判官每年轮流检查外地养马坊与养马监,点印蕃息的国马。元丰改制后并入太仆寺。辽群牧司可考者有七处,自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右旗林东镇波罗城)远及于东北、西北、西南三招讨司辖境。西夏元昊显道二年(1033)亦仿宋制设。仁宗仁孝所定《天盛年改定新律》列入第三品(中品)。金群牧所女真语称“乌鲁古”,掌检校群牧畜养蕃息之事。领以提控诸乌鲁古一员,正四品;使一员,从四品;副使一员,从六品。可考者有十二处,分布在泰州(当指旧泰州,一说在今吉林洮南市四家子古城,一说在今黑龙江泰来县塔子城)、临潢、武平县(今内蒙古敖汉旗东白塔子镇)、大盐泊(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达布苏盐池)、抚州(即宴赐城,又称燕子城,今河北张北县)等地。

猜你喜欢

  • 旧五代史考异

    书名。清邵晋涵撰。二卷。《旧五代史》久佚,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并参以他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编成。在辑佚、校订过程中,对该书原文进行考订。

  • 薛奎

    967—1034北宋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字宿艺。淳化进士。历隰州军事推官、陕西转运使。为淮南转运副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疏漕河、废三堰,以便饷运。入为三司副使,与使李仕衡争论,出知延州。仁宗即位,

  • 回水

    即“曲水”。

  • 五形志

    古代中医问诊法。由形志苦乐判断人体疾病,决定治疗方法。《素问·血气形志篇》分作五项: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每项引起的疾病及治法均不相同。形苦乐指形体或躯体保养之好坏,包括饮

  • 真定国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分常山郡三万户置。治真定县(今正定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石家庄、正定、藁城等市、县及鹿泉市东北部分地。地节三年(前67),割西北部地属常山郡,辖境缩小。东汉建武十三年(37)废

  • 省估

    唐时尚书省制定的全国绫绢米麦统一价格。亦称虚估。两税法实施一段时期后,“货轻钱重,民所出已倍其初”,迫使百姓逃移。朝廷为了防止地方官以实估征税,加重纳税者的负担,尚书省根据全国各地物价情况,将绫绢米麦

  • 共和建设会

    清末民初政团。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911.11.16)由童弼臣、王河屏等联合部分同盟会员和立宪分子在上海成立。姚文栋任会长,王河屏、秦摈副之,以江亢虎、章佩乙、沈仲礼等为骨干。以研究共和政体之组织

  • 天玺

    年号。(1)三国吴末帝年号(276)。(2)十六国北凉段业年号(399—401)。凡三年。

  • 清史百咏

    书名。李钓鳌撰。一册。以冯桂芬、翁同龢、张之洞等清代人物为主题,作五言诗,共一百零九章,故名。有1935年鸿泥楼印本。

  • 历帝图

    历(歷)书名。北魏张彝撰。五卷。记载历代帝王善恶事迹。起自传说中的庖牺,终于晋末,凡十六代,一百二十八帝,杂事五百八十九。久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