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邑县
本绛县,东汉改名。治今山西曲沃县西南。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晋书·刘聪载记》:“赵固、郭默攻其河东,至于绛邑,右司隶部人盗牧马负妻子奔之者三万余骑”,即此。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为曲沃县。
本绛县,东汉改名。治今山西曲沃县西南。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晋书·刘聪载记》:“赵固、郭默攻其河东,至于绛邑,右司隶部人盗牧马负妻子奔之者三万余骑”,即此。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为曲沃县。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万历十八年(1590),土著起事,攻“新桥”,即此。
报纸名。清宣统三年四月一日(1911.4.29)在上海创刊。日报。王河屏主办,王南主编。
即“拔都鲁”。
宋代官员注授差遣的一种方法。即移授其他差遣窠阙。在任应移的职官、知县、县令或监当官,任满即予移注相应差遣。其他选人,须任满后一年,准许移注。奏举职官、知县、县令,历任不犯赃私罪,准许移注与现任同等路分
即“王子余臣”。
书名。亦称《大唐氏族志》或《贞观氏族志》。唐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撰。一百卷,一作一百三十卷。书成于贞观十二年(638)。为记录唐初贵族姓氏渊源与门第的谱牒。初撰时仍沿旧时门阀之见,推山东崔
本经制州。唐贞观三年(629)以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地置,为大州,领都尚等五县。治都尚县,其今地有今贵州榕江县、都匀市、三都县都江区诸说。四年属黔州都督府,隶江南道。圣历元年(698)属庄州都督府。景龙二
金世宗大定年间,民间交易以八十为陌(一百),称短钱;官用足陌,称长钱。
即“刘崇②”。
官名。晋武帝置员外散骑侍郎四人。东晋太兴元年(318)使二人与散骑侍郎通值,故名。后增至四人,属散骑省。职同散骑侍郎,参平尚书奏事,兼掌侍从、讽谏,地位较高。南朝属集书省,宋以后地位渐低,常授衰老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