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知识>篆书

篆书

书体名。“大篆”、“小篆”的统称。春秋战国时秦国曾使用籀文,后省改简化,逐渐演变为小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消除战国时代文字异形的现象,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进一步整理小篆,使之成为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小篆字体整齐匀称、字形统一,异体较少,为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大篆相对小篆而言,狭义专指籀文,广义则包括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许慎《说文解字叙》提及王莽时六书,其中有“篆书”,则专指小篆。

猜你喜欢

  • 徐一夔

    1318—约1400元末明初天台(今属浙江)人,字大章。元末任福建建宁府儒学教授。明洪武二年(1369)奉诏纂修礼书,次年《大明集礼》成,王祎荐续修《元史》,以足疾为辞乞归。六年,授杭州儒学教授,兼编

  • 孔子庙堂碑

    唐武德九年(626)立。虞世南撰并书。楷书三十五行,行六十字。原在长安城内国子学孔子庙,晚唐以后毁失。原石拓本在北宋时已极罕见,今存北宋王彦超摹刻本,称陕本;元山东城武摹刻本,称城武本。前者存于今陕西

  • 苟晞

    ?—311西晋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字道将。少为司隶部从事。后为齐王司马冏参军。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众官多惮之。冏诛,坐免。相继为长沙王乂、范阳王虓及东海王越任用。屡立战功,进位抚军将军、都督青

  • 校内外官考使

    即“校考使”。

  • 护东羌校尉

    官名。三国魏置,掌居住秦、雍、梁等州羌族事务,领兵。邓艾以安西将军领此职。西晋称东羌校尉,职掌同。

  • 赎例

    见“赎刑”。

  • 盛唐县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改霍山县置。治驺虞城,即今安徽六安市。属寿州。五代梁改为灊山县。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中又改来化县,旋复为盛唐县。北宋开宝四年(971)改为六安县。

  • ①古量名。一觳为三豆。《周礼·冬官·瓬人》:“豆实三而成觳。”②盛酒器。《说文·角部》:“觳,盛觵卮也,一曰射具。”段玉裁注:“盛字当是衍文;觵卮谓大卮。觵者,酒器之大者也。”

  • 英德府

    五代南汉分广州之浈阳县置英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英德府。治真阳县(今英德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市地。属广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为英德路。

  • 北座

    西夏官位。枢密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