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淮军

淮军

清末李鸿章编练的武装。以淮南地主团练为基础,故名。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以淮南团练五营为基础,曾国藩拨湘军数营相助,创建而成。全军六千五百人,招募办法、编制训练等全部仿照湘军。三月应上海官绅之请,自安庆乘英轮抵沪,置大营于近郊新桥。购置洋枪洋炮,雇佣英法教官,勾结英法侵略者攻陷太平天国苏南地区,并配合湘军赴浙、皖、赣、闽诸省镇压太平军。战争中不断扩大,至太平天国失败时已达七万余人,有洋枪三四万支,设有开花炮队、马队,成为清朝实力最强的武装力量。湘军裁撤后,淮军成为镇压捻军主力。九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先后抽调军官赴德学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并建立北洋舰队。主要将领有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刘秉璋、周盛波、丁汝昌、吴长庆、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势力,是为晚清重要武装政治集团。中法、中日战争中,淮军陆军大部溃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淮军势衰,渐为新式陆军代替。

猜你喜欢

  • 信武将军

    武散官名。金、元、明皆置。金从五品上。元从四品,宣授。明为武官从四品加授。

  • 陈宗

    东汉初人,字平仲。明帝时,官睢阳令,与班固、孟异、尹敏共撰《世祖本纪》,为《东观汉记》的初创。

  • 赐酺

    秦汉时法律规定,三人以上不得聚饮,违则罚金。如朝廷有庆典,则明令恩准特许,谓之“赐酺”。后世遂为一种宴饮庆祝活动。

  • 太常掌故

    见“掌故”。

  • 俟利弗

    见“俟利发”。

  • 巡警道

    官名。清末各省巡警长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地方官制置,每省一人,正四品,简任。任期三年,归总督统属,由民政部考查。掌全省巡警、消防、户籍、营缮、卫生事务,并监督指挥所属各官。设巡警公所为衙署,

  • 云韶府

    官署名。掌女乐。唐武德后在禁中置内教坊。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改此名,以宦官为使。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内教坊。

  • 武卫营

    军队名。汉末曹操为丞相,置武卫营,充宿卫,以领军主之。曹丕为魏王,乃置武卫将军,主禁旅。

  • 札鲁花赤

    即“札鲁忽赤”。

  • 陈宗礼

    ?—1271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字立之。淳祐进士。由邵武军判官入为国子正,累迁秘书监。景定四年(1263)拜侍御史,迁刑部尚书。度宗即位,为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进读《孝宗圣训》时奏:“有功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