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枢密院

枢密院

官署名。唐永泰中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不置司局,无视事之厅。僖宗、昭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为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专置官署,扩为东、西(上、下)两院,设枢密使两人及承旨、院吏等,全用宦官,出纳机密诏奏,分割政事堂之权。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废,职归崇政院。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崇政院置,职掌与唐略同,协助皇帝决策发令,官员改用士人,以宰相兼枢密使领院事。后晋天福四年(939)废,事归中书。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军国大政皆归之。宋初罢宰相兼掌枢密之制,遂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并称“二府”,对掌军政大权。本院专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及出纳机密命令之事,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初设枢密使、副使,后陆续增置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通常使、副使与知院、同知院不并置,熙宁元年(1068)始同时设置。元丰五年(1082)罢使与副使,置知院事、同知院事各一人。南宋初,命宰相兼知枢密院。绍兴七年(1137)复置枢密使,仍以宰相兼任。辽会同元年(938)灭后晋,依晋制在汉地设枢密院,掌汉人军政。大同元年(947)设契丹枢密院,统领契丹、渤海、女真等部族军兵,亦主民事、刑狱诉讼、纠察百官等事,亦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总领汉人之政,掌政治、财赋、军事,地位不如北枢密院。各设枢密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同知枢密使事、签书枢密院事等官。皇帝亲征时,常设行枢密院,总领兵事。西夏亦置,西夏语音“令泥落”,掌全国军事枢要、边防等,属上司。长官为都枢密使、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位有枢密南益、枢密北座、枢密西摄、枢密东拒、枢密副使、入枢密名。又有枢密都承旨、枢密都招讨使、枢密直学士等职。金天辅七年(1123)亦置,总领汉军。泰和六年(1206)改都元帅府,八年复旧名,掌朝廷军机要务。设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等官。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为朝廷军事行政机构,掌军事机要。由皇太子真金兼领枢密使。后枢密使几度再设,皆由皇太子兼领,实为虚衔。定置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枢密院判官、参议等官。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为一方一事而设者,则称某处行枢密院。

猜你喜欢

  • 车克

    ?—1671清满洲镶白旗人,瓜尔佳氏。太宗时屡从征伐。入关后,历户部侍郎、尚书,列议政大臣,主张“裕赋源”,“培邦本”。顺治十二年(1655)擢秘书院大学士,以精敏练达,仍管户部尚书事。十八年改吏部尚

  • 王韶之

    380—435东晋、南朝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居乌程(今浙江湖州),字休泰。曾据其父伟之所录东晋孝武帝太元及安帝隆安时事,撰《晋安帝阳秋》(一作《晋安帝纪》或《晋纪》)。既成,人谓宜居史职,遂

  • 俨山外集

    书名。明陆深撰。四十卷。是编为札记之文,除专论史学、治道、书法、奇器各集外,其余皆订正经典、综述见闻、杂论事理,每一官一地各为一集,足资考证者甚多,为明人笔记中之佳本。有嘉靖陆楫刊本。

  • 咸淳仓

    南宋粮仓。南宋末年行公田法,咸淳四年(1268),于“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建仓储公田租米,因称咸淳仓。

  • 布延台吉

    即“卜言台周”。

  • 监察御史里行

    官名。隶御史台察院。唐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令于监察御史里行,后遂常置,员额为监察御史之半,俸禄稍减,职事略同。北宋以授官卑而任监察御史者,任职二年即正除御史。

  • 盖延

    ?—39东汉初渔阳要阳(今河北滦平西北)人,字巨卿。曾任州郡吏职。新莽败亡后,归附刘秀,拜偏将军,从平河北王郎。及刘秀称帝,任虎牙将军,封安平侯。先后督诸军击破刘永、董宪、庞萌、隗嚣等割据势力,屡建战

  • 录事

    ①官名。掌管文书、勾稽缺失。三国诸将军府始置。晋代骠骑将军以下及诸大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三品将军府、太子二傅、司隶校尉、诸州置。北魏、北齐门下省、都水台、司州、御史台、九寺、郡县等置。北魏司州录

  • 始建国

    新莽年号(9—13)。凡五年。

  • 塔尔寺志

    书名。清末塔尔寺四大活佛之一色多罗桑崔臣嘉措(1845—1908)撰。记载宗喀巴早年生平及与塔尔寺关系、塔尔寺建筑演变史、蒙古王族与塔尔寺关系、塔尔寺文物、达赖与班禅途经塔尔寺情况、塔尔寺四大活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