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大鸿胪

大鸿胪

官名。九卿之一。秦称典客,西汉景帝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始改为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少数民族君长、诸侯王、列侯的迎送接待,安排朝会、封授、袭爵及夺爵削土之典礼;诸侯王死,则奉诏护理丧事,宣读诔策谥号;百官朝会,掌赞襄引导;兼管京师郡国邸舍及郡国上计吏接待。成帝河平元年(前28),将典属国职掌并入本官,遂又兼管少数民族朝贡使节、侍子。有丞一员,属官有行人(大行)、译官、别火三令丞、郡邸长丞。新莽改为典乐。东汉属官仅置大行令、丞,余皆省。三国因之,魏三品,其属官大行令改为客馆令。西晋三品,职掌略同,属官有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东晋、宋、南齐有事权置兼官,事毕即省,掌赞导拜授诸王。后改为鸿胪卿。

猜你喜欢

  • 预征

    清初地方官每以经费不足为由,提前征收翌年赋税,名预征。民间一年需纳两年之粮,康熙四年(1665)禁止。但以后仍时有预征者。

  • 王沈

    ①(?—266)西晋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处道。武帝时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先在曹魏时曾任秘书监,典著作,与荀��、韦诞、应璩、阮籍、孙该、傅玄等共撰《魏书

  • 青水

    在今广东云浮市西高村东北。明万历中,副总兵陈璘攻破石牛、青水诸巢,即此。

  • 白凌阿

    ?—约1869清内蒙古敖汉旗人。蒙古族。以贩马为生。咸丰九年(1859)与其甥弥勒僧格、汉民李凤奎等参加王洛七义军,为首领,拥众二百余。次年,袭击奉天省饷车,劫夺科尔沁王车。十一年,攻入朝阳,焚衙署税

  • 赵过

    西汉人。武帝末年任搜粟都尉。曾总结出一种适合旱地耕作的代田法,在关中地区和西北边郡加以推广,用力少而得谷多。又改进耕耘下种的农器,制作三脚耧。因耕牛缺乏,乃推荐平都令光为丞,教民挽犁共耕。

  • 应昌路

    蒙古至元七年(1270)立应昌府。二十二年改为路。治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属中书省。明洪武二年(1369),元顺帝退出大都北走,驻跸于此。次年病死,为明军攻克,圮废。

  • 唐折冲府考

    书名。清劳经原撰。四卷。府兵制度始自西魏,周隋之世间有增设,至唐而其制度始完备。但新、旧《唐书》所载资料不甚详确,立府之数,说法不同,劳氏以两《唐书》有关资料为主,参以传记、地理之书,旁及诸家文集、石

  • 左国史

    官名。三国吴置,为史官,与右国史同掌修国史。多以他官兼领。《三国志·韦曜传》:“为侍中,常领左国史。”

  • 学田

    指用于赡学的官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和补助学生及贫士的费用。南唐时,“庐山国学”已有学田数十亩。宋仁宗时,始赐国子监学田五十顷,又累诏州郡立学,赐学田五至十顷。神宗熙宁四年(1071)定以十顷为

  • 杜诗

    ?—38东汉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人,字公君。曾任更始政权大司马府属吏,东汉建武元年(25)任侍御史。后历任成皋令、沛郡及汝南都尉,均有治绩。七年,迁南阳太守,节制徭役,修治陂池水利,垦辟耕地,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