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典签

典签

①官名。南北朝置,亦称典签帅或签帅、主帅。原为州、府掌管文书的佐吏。由于南朝宋时多以年幼的皇子出镇,皇帝委派亲信担任此职协助处理政事,故品阶虽不高,实权在长史之上。典签有时亦可带县令。出任者多为寒人,每州、府员数人,一岁中轮番还都,汇报当地情况,成为皇帝升黜地方长官的主要依据。以后其权愈重,即使年长皇子或其他人出任刺史,亦为其所控制。故当时人称:“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齐明帝控制政权后,命诸州急事宜密有所论,不得遣典签还都,其权任始渐轻。北朝各州亦置,但权任远较南朝为轻。北齐时司州及上州所置为从八品,中州为九品,下州为从九品。北周国公府、丞相府亦置。隋代于亲王、嗣王、郡王、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府及上开府诸府各置二人,诸州仍沿北齐之制。隋亲王府所置从八品,上州正九品,中州从九品上,下州从九品;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视正九品,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府,视从九品。唐代唯亲王府置,员二人,从八品下,掌宣传书教之事。宋代虽存其名而罕除授,后罢。元代则置为奎章阁学士院首领官,员二人。②明初王相府典签司的简称。

猜你喜欢

  • 李城

    地名。即今河南温县治。战国赵孝成王时秦攻邯郸,李同以敢死士三千人却秦军,同战死,赵封其父为李侯。徐广曰:河内平皋有李城,见《史记·平原君列传》。《资治通鉴》:东晋永和五年(349),后赵彭城王遵自李城

  • 西秦武元王

    即“乞伏乾归”。

  • 陈公辅

    1077—1142宋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字国佐。政和进士。任平江府教授,不畏朱勔权势,绝不与交。靖康初,除右司谏,力陈蔡京等人罪恶,请严加惩处。旋以得罪时相,罢去。高宗即位,除左司员外郎。历礼部侍

  • 王蒙

    约1301—1385明初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字叔明,号香光居士。元书法家赵孟頫外孙。师法王维,工山水、人物画,与倪瓒齐名。元末在张士诚部下任职,后隐于杭州黄鹤山,自称黄鹤山樵。洪武二年(1369)任

  • 徐绍桢

    1861—1936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字固卿。清举人出身。曾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江西常备军统领等职。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新军第九镇统制,兼江北提督。辛亥武昌首义后率部响应,并被推为江浙联军总司

  • 韩严

    即“严遂”。

  • 墩台

    清代陆路榷关所属巡查机构。每关辖境数千里,置墩台数百个,两台相距约四五里,设役巡守,稽查商民有无绕关别走,以防漏税。

  • 孔巢父

    ?—784唐冀州(治今河北冀州)人,字弱翁。孔子三十七世孙。少习文史,与韩准、李白、裴政、张叔明、陶沔隐于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德宗时,泾原兵乱,从至奉天,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招讨使。兴元初,为魏博

  • 女官六局

    隋文帝于内廷设女官六尚(宫、仪、服、食、寝、工)。炀帝大加扩充,仿外廷尚书省,设女官六局二十四司,六局名称同文帝所定六尚。唐依隋制,尚宫局辖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尚仪局辖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尚服

  • 保泰军司

    全称西寿保泰监军司。西夏监军司名。景宗元昊建国初所建十二监军司之一。初建驻地不详,后迁西市城(又作西寿、西使等,今甘肃兰州南),称西寿监军司。毅宗奲都六年(1062)改称保泰军。惠宗大安七年(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