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八卫
明代设置在嘉峪关以西的八个卫所,即哈密卫、赤斤蒙古卫、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罕东左卫、沙州卫。因沙州卫与罕东左卫相继设于同一地区,故又称关西七卫。其分布地区,西与吐鲁番接,东至嘉峪关,北起巴里坤、马鬃山,西南至今且末、若羌,南至青藏交界之昆仑山。各卫统治者多为蒙古族,所属部落的民族成份复杂,有蒙古、撒里维吾尔、维吾尔、藏族等。明政府以哈密、安定两卫首领为王,其余皆授都督、指挥等职,并给以金牌,准其每岁以马易茶。除哈密外,其余各卫以游牧为主。正统以后,各卫逐渐废弃。
明代设置在嘉峪关以西的八个卫所,即哈密卫、赤斤蒙古卫、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罕东左卫、沙州卫。因沙州卫与罕东左卫相继设于同一地区,故又称关西七卫。其分布地区,西与吐鲁番接,东至嘉峪关,北起巴里坤、马鬃山,西南至今且末、若羌,南至青藏交界之昆仑山。各卫统治者多为蒙古族,所属部落的民族成份复杂,有蒙古、撒里维吾尔、维吾尔、藏族等。明政府以哈密、安定两卫首领为王,其余皆授都督、指挥等职,并给以金牌,准其每岁以马易茶。除哈密外,其余各卫以游牧为主。正统以后,各卫逐渐废弃。
①蒙古语,意为人众、国家。成吉思汗建国,称“也可·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元代大封国亦称兀鲁思,如察合台兀鲁思。②即“斡罗思”。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市下大夫属官,掌钱币的铸造,正二命。其下设泉府下士以佐其职。隋开皇元年(581)罢。
①古代丧葬礼之一。古人远行,临行饮酒叫“祖”。古人认为,送死如送生,死者“远行”,一去不返,故出葬时设祖奠为死者送行。这一仪式的主要内容是供祭和祷告,设祭的地方一般在庭中。祖奠以后,才将死者棺木送至墓
1882—1914清末云南腾越(今腾冲)人,原名少鉴,字绍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同盟会后,在滇西创立自治会,发展革命力量。宣统三年(1911)春拟响应广州起义,未果,流亡缅甸。武昌起义后,在腾
隋末唐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仁俭。历淯阳太守。炀帝时,授刑部侍郎。炀帝游江都,留守洛阳。大业十四年(618),闻炀帝被杀,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杨侗为帝,任兵部尚书。王世充自立,脱身投唐,拜刑部
即“范雎”。
水堰名。在唐江南道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北三十里。贞元元年(785)观察使皇甫政凿山以蓄泄水利。
官名总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定制,郡太守分为上、中、下三等,上郡太守位四品。北齐郡太守亦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三等共九等,合称三等上郡太守。三等上郡太守皆位从三品。
即“蔡泽”。
后(後)即“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