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门祗候
官名。唐制,中书省所隶通事舍人抽赴閤门供职,称閤门祗候。宋初犹有以正官充任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用为武臣加官而不领閤门之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始为职事官,从八品。助理閤门司传宣赞谒之事。金朝置二十五人,哀宗正大 (1224—1232) 间,增为三十二人。
官名。唐制,通事舍人隶中书省,如抽赴閤门供职,称閤门祗候。宋以内诸司及三班使臣充閤门祗候。其地位低于閤门宣赞舍人。金閤门司有閤门祗候二十五人。
官名。唐制,中书省所隶通事舍人抽赴閤门供职,称閤门祗候。宋初犹有以正官充任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用为武臣加官而不领閤门之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始为职事官,从八品。助理閤门司传宣赞谒之事。金朝置二十五人,哀宗正大 (1224—1232) 间,增为三十二人。
官名。唐制,通事舍人隶中书省,如抽赴閤门供职,称閤门祗候。宋以内诸司及三班使臣充閤门祗候。其地位低于閤门宣赞舍人。金閤门司有閤门祗候二十五人。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司仓下大夫黍仓中士佐官。正一命。
官名。将军名号。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是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班,与“四平将军”同班。普通六年(525)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三十班。陈沿置,拟三品,比秩中二千石。武官名。梁始置,秩第二十班,
官名。西汉时常遣中郎将使匈奴,称匈奴中郎将,作为使节,事讫即罢。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后50),遣中郎将段郴等使南匈奴,授南匈奴单于玺绶,令入居云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将以监护之,因设官府、从事、掾史。后徙至
官名。辽朝置,属北面官,又称“宣徽北院使”。总领宣徽北院事。
道官名。明清置,属道录司。秩从六品,左右各一人。
见“议政王大臣会议”。
宫廷祗应机构。明置,有近侍十余人,专为皇子、皇女请发、留发、入囊、整容之事。凡诞生皇子女,弥月剪胎发,百日命名后按期请发,即如民间之每次剃头然,一茎不留。皇子戴玄青绉纱六瓣有顶圆帽,称为“瓜拉帽”。至
官名,渤海国右六司智部属官,位郎中下。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一鄙行政事务的长官。《周礼·地官》:“鄙师,每鄙上士一人”,“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凡作民,则掌其戒令。以时数其众庶,而察其媺恶而诛赏。岁终,则令其鄙之政而致事”
汉朝根据县府政务繁简,分为剧县、平县,两者官员的侍遇有所不同。东汉安帝时规定,长吏如非父母丧无故去职者,剧县十岁,平县五岁以上,乃得重新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