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统

都统

官名。①军事统帅。前秦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383),苻坚进攻东晋,征富家子弟二十岁以下者共三万余骑,以秦州主簿赵感之为少年都统,作为带领青年兵之将官。都统之名,始于此。南朝宋置,惟出征时设,以统率各领兵将军。北魏亦置,为皇帝左右亲信,有都统长,领殿内之兵。唐朝置,为总兵统帅名。玄宗天宝(742—756)末,置天下兵马元帅,都统诸道节度使,以平安史之乱。肃宗乾元(758—760)中,置都统,或总三道,或总五道。后又置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之统帅,掌征伐。舒临时性军事长官,不赐旌节,事毕即罢。宋朝置“都统制”,简称“都统”,以节制军马,亦非常职。辽、金亦有都统之名。② 地区长官名。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都统之名,为地区性少数民族统治者之官号。③ 僧官。北魏置,设于州及畿郡。管理佛教寺院僧众及僧祇粟之应用。④ 清朝八旗组织中各旗的最高长官。满州、蒙古、汉军旗各一人,共二十四人,从一品。掌本旗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满名原为“固山额真”,顺治十七年(1660)始定汉名为“都统”。雍正元年(1723),以“额真”(意为“”)二字非臣下所用,将满名改为“固山伯喀达喇喇昂邦”,后又更为“固山伯喀达喇昂邦”(意为管旗大臣),惟汉名仍称都统,终清未变。又,各省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置,凡设将军处,其下置副都统。设都统者有察哈尔都统 (驻张家口)、热河都统(驻承德)、乌鲁木齐都统(驻乌鲁木齐)等,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地方民政事务,为驻防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⑤ 清末新陆军军阶有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之称。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官佐等级,分为三等九级,上等一级正都统,从一品;二级副都统,正二品;三级协都统,从二品。详“正都统”等条。


官名。前秦建元十九年苻坚进攻东晋时,命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即为青年兵将官,都统之名始于此。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是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官号。唐肃宗乾元元年置都统,总管几道;后又设行营都统,掌管征讨,战事结束即省。宋代有诸军都统制,以节制兵马,非常职。清朝有八旗都统,为各族的最高长官。清朝末年定武官九等,一是正都统,二是副都统,三是协都统,相当今天的上将、中将、少将。北洋军伐时期,在热河、察哈尔、绥远设都统,为地方军政长官。参看《旧唐书·职官三·都统》、《清史稿·职官四·都统》、《历代职官表·八旗都统》、《文献通考·职官十三·都统》。

猜你喜欢

  • 前领军

    官名。三国蜀置。《三国志·张翼传》:“(诸葛) 亮出武功,以翼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亮卒,拜前领军。”官名,三国蜀置,掌领军征伐或驻守。《三国志·蜀书·张翼传》:“亮卒,拜前领军,追论讨刘胄功,赐爵

  • 寺正

    官名。明朝大理寺属官。洪武十四年(1381)置,大理寺下分左、右寺,各一人,正六品。建文(1399—1401)初改左、右寺为司,改寺正为都评事。成祖即位,复旧制。各掌本寺,分理全国刑名复审之事。

  • 当时

    传说远古掌历法时日之官。《管子·五行》:“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戴望注:“谓知天时之所当也。”

  • 军器人匠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隶武备寺,掌制造兵器,分设于大同、平阳、保定、真定、上都、辽河、蔚州、宣德、东平、大宁等路,按所统工匠人数定秩,从五品、正从六品不等。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 律例馆总裁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律例馆之长官。顺治二年(1645)设律例馆,由皇帝特派王大臣为总裁。乾隆七年(1742)律例馆并入隶刑部,仍设总裁,以刑部尚书、侍郎兼充,无定员。掌修订编审法律条例之事。光绪三十二年

  • 大理寺左断刑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分详刑、详谳、宣黄、分簿、奏表五案,掌奏劾命官、将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请谳之事。

  • 随朝

    金代铨选之制,凡选为朝官谓之随朝。

  • 东西染院副使

    官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分染坊为东、西染院,改染坊副使为东、西染院副使。其后,用为武臣迁转之阶,属西班诸司副使。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

  • 天朝总巡查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掌天京内巡查之事。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指挥。

  • 元老

    1、天子的老臣。《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惠三世在位,为国元老。”2、宰相的别称。见唐代李肇《国史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