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督区

都督区

东晋南北朝时期都督所统辖的区域。东汉末年军事扰攘,于是有都督制度的兴起。都督本为统军而设,然而在军事时期都督既握军权,势必凌驾于刺史之上,干涉民刑诸政。自西晋末年起且例兼治所之州刺史,并能节制治所以外的属州。东晋与南北朝相沿不改,于是都督区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大行政区。据严耕望《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中考定,东晋与南北朝的都督区其划分如下:东晋都督区九:(1)扬州; (2)荆州;(3)江州;(4)徐州;(5)豫州;(6)会稽;(7)沔中;(8)益州;(9)广州。南朝宋齐都督区十五:(1)扬州;(2)南徐;(3)南兖;(4)徐兖;(5)青冀;(6)会稽;(7)南豫、豫州;(8)荆州; (9)湘州;(10)雍州;(11)梁秦; (12)益州;(13)江州;(14)郢州;(15)广州;附交州;梁陈都督区十五:(1)扬州;(2)南徐;(3)南兖; (4)徐兖;(5)豫州与司州; (6)会稽东扬州; (7)荆州;(8)湘州;(9)雍州;(10)梁秦;(11)益州;(12)江州; (13)郢州;(14)广州;(15)新。北魏都督区十一:(1)关右;(2)统万夏州;(3)河西凉州;(4)豫州; (5)青齐;(6)徐州;(7)荆州;(8)淮南; (9)冀定;(10)恒州;(11)北边诸镇。东魏、北齐都督区大体如北魏之制,北周改都督为总管,总管府辖区称为总管区。上述这种都督区,其所辖范围常因军事的关系而有伸缩变动,如东晋的扬州都督区其辖区最不稳定,扬州都督例兼扬州刺史,或仅督本州,或东兼徐兖二州,或西兼豫江两州,或都督全国各州,或都督中外诸军事。其辖区大小变动都是以有利于拱卫京师这个目的而定。不过此时期其他都督区多较稳定,其稳定程度甚至超过州一级行政区划,所以当时的都督区在实质上是当时州以上的大行政区。

猜你喜欢

  • 缴凭

    清朝铨选制度术语。清制,官员抽签分发到某一地方候补,均限期报到。由吏部视路程远近,发一文书,写明到达期限,称凭限。持此,到所在地报到缴纳,称缴凭。

  • 含德主帅

    官名。南齐置,掌管含德殿事务。苟励曾任此职。见《南齐书·张欣泰传》。

  • 知城

    官名。宋朝于边境险要处设置堡寨,以知城、知寨或寨主主管,掌训练士卒、完固防守以捍边境,兼收纳赋税、听断诉讼,小事许自理,大事则禀报上司裁决。金朝亦置,从七品。官名。宋代诸州于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常置城以为

  • 吏侍

    吏部侍郎简称。

  • 当置司

    宋代州的审判机构之一,即州判官或推官的衙门。判官和推官之秩均为八品,不过判官的次序在前,二者或并设或单设,职掌完全一样。

  • 众议院内务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一人,理事一人或数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二十九人,七年(公元1918年)减为十九人。掌审查内务事项。

  • 绿头牌

    清朝“膳牌”之一种,为高级文武官员呈进给皇帝的衔名牌。木质,绿漆。详“膳牌”。

  • 详定官

    官名。宋朝殿试举人,初考官先定试卷等第,封弥后交复考官再评。又设详定官,负责就初考官和复考官所定等第,选择确定,事毕即罢。金朝于详定所置,掌详定律令。官名。宋设此官,为枢密院编修敕令所提举的下属官员,

  • 布政使

    官名。亦称“藩司”,或称“方伯”。明清各直省承宣布政使司之主官。掌一省之政令与财赋之事。明洪武九年(1376)设,一人,秩正二品。十四年增设左、右各一人。二十二年定秩从二品。宣德三年(1428)定十三

  • 八关都尉官

    八关都尉官,各自领兵掌守其关。《后汉书·孝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