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郎中

郎中

官名。① 春秋战国为郎官通称,侍从君主左右,参与谋议,执兵宿卫,亦备差遣出使。秦、西汉掌执戟殿下,守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扈从,又分车、户、骑郎,隶郎中令 (光禄勋) 所辖郎中车、户、骑将。其初多由功臣充任,地位亲近尊显,后稍减,位次中郎、侍郎,秩比三百石。任满一定期限,选补内外官职。东汉罢郎中三将,遂分隶五官、左、右中郎将三署,名义上备宿卫,实为后备官吏人材。魏、晋虽罢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署,仍置郎中,州郡所举秀才、孝廉多先授郎中,再出补长吏。②“郎中令”的省称。③西汉武帝以郎官供尚书署差遣,后成定制。东汉尚书台置三十六郎,亦称郎中,秩四百石。协助诸曹尚书处理政务,其初上台者称守尚书郎中(一说初上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秩位虽轻,职显权重。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郎曹长官,与“尚书郎”互称。位次尚书、左右丞,分曹执行政务,其职清美。魏、晋、宋六品,梁吏部十一班、诸曹五班,陈四品、六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五品上,二十三年改六品,北齐六品上。唐朝置为尚书省左、右司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诸司长官,历代因之。位居尚书、侍郎、左右丞下,为尚书省重要官员。吏部正五品上,诸部从五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左、右司郎中为左、右丞务,诸司郎中为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不预部司公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左、右司正六品,六部诸司从六品。辽朝为南面朝官,无实际职掌。金、元尚书省(中书省) 左右司仍置,正五品; 六部不置诸司,故与侍郎并为尚书副贰,从五品。元朝行中书省 (行尚书省) 及大宗正府亦置。明初六部所置亦不分司,后仍置为六部诸司长官,正五品。清初六部诸司长官称理事官,顺治元年 (1644) 改此名,正三品,顺治十六年改正五品,寻升正四品,康熙六年(1677)升正三品,九年改正五品。除六部诸司外,理藩院各司、宗人府、太仆寺、内务府、步军统领衙门、陵寝衙门等官署皆置。宗人府、陵寝衙门专任满人,其余官署参用满、蒙、汉及宗室,员额不等。雍正二年(1724),宗人府所置郎中复改名理事官。光绪(1875—1908)中先后成立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其所属各司亦置。清亡遂废。④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著作郎为司文郎中,改太史令为秘阁郎中,咸亨元年(670)复旧。⑤北宋初对太常博士、大理评事等官的别称。《宋史·职官八》:“太宗淳化元年(990),翰林学士宋白等请自今“太常博士、大理评事并不得呼‘郎中’。”


官名,战国时秦、赵都置此官,为近侍之臣。《战国策·赵策三·建信君贵于赵》:“(魏牟)曰:王有此尺帛,何不令前郎中为冠?王曰:郎中不知为冠。”秦朝置郎中,属郎中令,汉因之。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比千石,郎中比三百石,内充侍卫,外从作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东汉郎中属光禄勋,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所属皆有此官,掌持戟值班。宿卫殿门,出充车骑。王国郎中令的属官中也有郎中,掌宿卫王宫。见《后汉书·百官二·光禄勋》。到唐、宋,六部各置四司,每司置郎中一人,总理司务,员外郎为之副。见《新唐书·百官一》。其后,历代多沿置,到清朝末年始废。

猜你喜欢

  • 山西部

    官署名。① 明朝户部十二属部之一。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原民部、度支部、金部、仓部四属部而置十二属部,各以布政使司为别。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领山西布政司户口、钱粮等事。部下分设四科:

  • 大司乐

    官名。《周礼》春官大宗伯之属,为众乐官之长,掌国子的音乐舞蹈知识教授,主持国家各种礼仪中音乐的演奏。员二人,中大夫爵。西魏恭帝三年(556)复置,为春官府属官,正五命。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为

  • 六厩令丞

    官名。西汉武帝时置六厩令及丞,属水衡都尉,主管养马。六厩之名不详,水衡都尉不主马政,上林之六厩不可能就是太仆所属的六厩,太仆的六厩规模很大,各置令丞,其厩也不必在上林,故上林六厩大概是上林中的小型马厩

  • 编修敕令所

    官署名。简称敕令所。北宋仁宗时始命宰相提举编修敕令,神宗时复专置司局,以敕令所为名,仍以宰相提举。掌裒集诏旨,类编成书。参见“提举修敕令”。

  • 藏名负俗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不遇类科目。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诏举,李俊之及第。

  • 彰圣左右军

    禁军名。后唐置,《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记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六月改捧圣马军为彰圣左右军,为禁军中的两军。

  • 武德司

    官署名。北宋初置,设武德使、副使为正、副长官,掌皇城出入管篇木契及亲从官、亲事官名籍,并以武德卒潜察臣民动静。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改为皇城司,使名亦改。

  • 守土官

    太平天国郡、县级地方官之统称。当时地方行政郡、县之上为省,其下则为军、师、旅、卒、两、伍,共六级,这六级长官均称“乡土官”。县设监军一人,郡设总制一人,皆由太平天国中央政府任命,管理地方政务,称为守土

  • 彻侯

    爵名。战国秦二十等爵最高一级,以其爵位上通于天子,故名。秦汉沿置,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或列侯。金印紫绶。汉朝列侯有征收封邑租税之权。爵名,即列侯,为秦、汉二十级爵的第二十级,为避武帝讳,改曰列侯

  • 人祠

    褒奖功臣的方式之一。《明史记·事本末》卷七二记明崇祯三年(公元1635年)“赐故都督戚继光表忠祠”。清代有昭忠祠、贤良祠,同治时郡王僧格林沁卒,祀昭忠祠;光绪时大学士李鸿章卒,入贤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