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使公署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道的行政长官初称观察使,其官署称观察使公署。依照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一月八日公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的规定,观察使公署分设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四科,各设科长一人,科员若干人。各科职权略同省公署各司,总务由内务科兼办。有的观察使公署另有秘书一人,办理机要事项。次年五月改观察使为道尹,观察使公署为道尹公署。参见“道尹公署”。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道的行政长官初称观察使,其官署称观察使公署。依照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一月八日公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的规定,观察使公署分设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四科,各设科长一人,科员若干人。各科职权略同省公署各司,总务由内务科兼办。有的观察使公署另有秘书一人,办理机要事项。次年五月改观察使为道尹,观察使公署为道尹公署。参见“道尹公署”。
官署名。北齐置,设令、丞。掌供奉宫廷衣服玩物之事。隶光禄寺。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亦称内史上士。春官府内史司属官,员二人,佐内史中大夫,小内史下大夫掌本司事务。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职掌参见“内史中大夫”。
官署名。金朝置。统军机构。哀宗正大二年(1225)选诸路精兵为总领司,直隶枢密院,每司军兵数万人。长官为总领,秩正四品。后改为都尉司。
见“特授”。明清任用官员方式之一。由皇帝直接选用。如明制,大学士与吏部尚书的任用,由皇帝以特旨任命之。
明朝时称宫内有权势的太监,如司礼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及各监、司、局掌印太监为大铛。
即“东宫二将”。
民国初置国务院,设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总理和总长,均称“国务员”。国务会议的成员。北洋政府时期国务总理与各部总长同为国务员,组成国务会议,会议时以国务总理为主席。
官名。清朝内阁属官。由大学士于内阁汉中书内委派,无定员。掌拟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文稿。
官名。金宣徽院所属有头面库,以都监、同监为正副主官。下设本把七人。
官名。唐太宗贞观(627~649)初,以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核,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人主持,号校内外官考校,亦称校考使、监中外官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