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西藏办事大臣

西藏办事大臣

见“驻藏大臣”。


官名。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员额二人,简称驻藏大臣,统理前藏、后藏地方事务,均驻前藏拉萨。每年有一人轮流往后藏巡视边界,操阅藏兵。后减办事大臣为一人,添设帮办大臣一人,分驻前后藏。至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又裁撤帮办大臣,设左右参赞各一人,左参赞驻前藏,右参赞监督江孜、噶大克、亚东三埠通商事务。西藏办事大臣的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噶布伦以下唐古特官及喇嘛官既为达赖、班禅的属员,亦为办事大臣的属员,所有大小事务,均得禀承办事大臣办理。唐古特官、喇嘛官的任免,达赖须与办事大臣会商;西藏大寺院住持的罢免及挑选新住持,亦得与办事大臣商议。此外办事大臣尚有特殊职权三种:一为节制军队。办事大臣为驻屯军队及土兵的司令官,其所统绿营兵一千四百余人由四川省绿营调派,分驻布达拉(拉萨)、札什伦布(日喀则)、定日、江孜各城及打箭炉(四川康定)至前藏各粮台,设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官,分别统率。二是掌管贸易事务。办事大臣兼管印度与廓尔喀(今尼泊尔)的国际贸易事务。三是统辖达木蒙古。达木蒙古原居青海,于五世达赖时,随青海蒙古王丹津入藏,不复归还,遂游牧于达木地方自成部落,称为达木蒙古,编为达木蒙古八旗,设左领、防御、骁骑校等官。西藏办事大臣衙门有理藩院司官一人,随印笔帖式一人。办事大臣及司官、笔帖式均为三年更代一次。此外,有粮务一人,管理仓库、粮饷,承办办事大臣委审案件;副粮务一人,专司监造银钱;通事译字四人,分管唐古特文、廓尔喀文翻译事务;并在札什伦布、拉里、察木多各设粮务一人,分管各该处支放兵饷及委查事务或委审案件,均为三年更换一次。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改设左右参赞后,另设翻译,书记等官,以协助办事。

猜你喜欢

  • 江南科

    清朝兵部武选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 左右宗正

    官名,清朝置,属宗人府。左右宗正为府丞佐官,掌助府丞校汉文册籍。见《清史稿·职官志一》,参看“宗人府”条。

  • 拉堆洛万户

    官名。元朝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隶乌思藏宣慰司,治所在今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境内。

  • 幕职官

    官名统称。唐朝中期以后,节度使属官节度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参谋、随军,观察使属官观察判官、支使,经略使属官经略判官,以及节度、观察、防御、团练推官、巡官,皆为幕职官。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

  • 司属令丞

    官名。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改宗室将军为司属,置令及丞,令正七品,丞正八品,分设于中都、上京、扎里瓜、合古西南、梅坚寨、蒲与、临潢、泰州、金山等处,管理在当地居住的宗室人户。

  • 朝将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增设之朝上职官。天历庚申十年 (1860) 始设。位高于神将。系衔一般以“忠”字冠首,另加一字以资区别,如忠逢朝将、忠佑朝将等; 也有不以“忠”字冠首,而以数字编号的,如制胜朝将、一

  • 贴黄

    ①公文制度。唐朝敕书皆用黄纸,下两省议决,凡有更改,再以黄纸贴之,故名。宋朝奏状、札子皆用白纸,有意所未尽,别以黄纸书写附贴于后,亦名。明崇祯时 (1628—1644) 由官员本人摘取奏疏要点,书于黄

  • 留司御史台

    见“三京留司御史台”。

  • 毡坊使

    官名。唐置毡坊使与毯坊使,分掌毡、毯制作之事。至五代合为毡毯使,参见该条。

  • 玄教院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置,管理全国道教事务,本院职官皆以道士为之。洪武四年革。十五年设道录司以掌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