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官名。“行人”省称,即通使诸侯者。②官制用语。指官缺未补,暂由他官兼摄其事。汉朝摄行制度较普遍。有以低级官吏摄行高一级职务者,有以平级而兼摄行者,亦有以文官行武官事者,也有以武官行文官事者。魏晋南北朝沿袭此制。唐时其义又有不同,行某官则以其散位高于职事。宋初,官员散品高于寄禄官品者,结衔时又于寄禄官前加行字。元丰改制后,职事官低于寄禄官一品以上者,于职事前加行字,以此确定其俸禄。


1、代行其职。官缺未补,由他官代理,高级官员兼行其职,或由低级官员代行其职,皆称“”。《后汉书·明帝纪》:“卫尉赵熹,行太尉事。”

2、唐宋制度。由高级散官任低级职务者称“”;低级散官任高级职务者称“”。见《宋史·职官志九》。

猜你喜欢

  • 王府参领

    官名。清置,五旗参领每旗五人,秩从三品,掌王府所属旗籍的政令。凡田赋、户口、出纳盈缩之数,综其实而稽之。其下设佐领,每旗各七人,秩从四品;骁骑校,每佐领下一人,秩从六品。

  • 参谋官

    见“参谋”。(1)宋代军事幕职名。亦称参谋军事,为宣抚使、宣抚处置使、招讨使、制置大使、制置使、经略安抚使、总管、钤辖、招抚等使的高级军事幕职,掌参预军事谋划。(2)清末军职名。设于新军,掌协赞号令,

  • 尚书侍郎

    参见“侍郎”。官名,俸四百石,共三十六人,一曹六人,掌作文书起草。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见《后汉书·百官志》和蔡质《汉仪》。

  • 春官府

    官署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与天官、地官、夏官、秋官、冬官府合称六府。以大宗伯卿为长官,设小宗伯上大夫、春官府都上士以佐其职,掌制订国家各项礼仪,主持祭祀仪式,守护宗庙陵墓,撰写皇帝诏

  • 僧录司

    官署名。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唐朝僧尼初隶礼部祠部司,文宗开成 (836—840) 中设左、右僧录司,掌众僧事。宋承唐制,置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和僧官补授事务。神宗元丰 (1078—1085)

  • 南台治书侍御史

    即“治书侍御史”。

  • 宗正上士、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置,属宗师中大夫,见该条。

  • ①担任。出仕。《礼记·内则下》: “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②职事。《班簋铭》: “更虢成公服。”《尚书·周书·旅獒》:“无替厥服。”③周朝划分的封国区域。《周礼·夏官·职云氏》: “乃辨九服之邦国。

  • 司稼寺少卿

    官名。见“司稼寺卿”。

  • 鼎元

    明清时状元别称之一。因居鼎甲之首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