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承旨

官名。唐玄宗始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设翰林学士六员。肃宗至德宗(756—758)以后,从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承旨,独承密命。宪宗正式置翰林学士承旨,为学士院之长,职权尤重,多至宰相,然犹为职衔,例由他官兼任。五代后梁一度改称翰林学士奉旨。宋朝以翰林学士中资深者为之,不常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正员官,正三品。辽朝置于翰林院,为南面官,位在林牙下。金朝为翰林学士院长官,正三品,宣宗贞祐三年(1215)升从二品,应奉文字时加知制诰衔,掌撰拟诏命。元朝为翰林兼国史院长官,初置一员,正三品,屡有增减,后定置六员,从一品; 蒙古翰林院亦置为长官,初置一员,从二品,屡有增减,后升从一品,定置七员。明洪武二年(1369)置一员,正三品,为翰林院长官,十四年革。参见“翰林学士”、“翰林学士院”、“翰林院”。


官名。唐朝的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学士首领。《旧唐书·职官二·翰林院》:“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令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以)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

宋朝的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学士院主官,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见《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

辽金元三代都设翰林学士承旨。见《辽史·百官志三·翰林院》、《金史·百宫一·翰林学士院》、《元史·百官三·翰林兼国史院》。

明代时设时废。明太祖洪武二年设翰林学士承旨,十四年又废。明惠帝建文年间复置。见《明史·职官二·翰林院》。

清代不设翰林学士承旨,而设掌院学士。见《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

猜你喜欢

  • 相臣吏人

    官吏合称。相臣:指国相,或指国相及其他大臣。吏人:指长官的属官吏员。故“相臣吏人”犹言“国相及其他官吏。”相:指王国之相。《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楚王刘英》:“建初二年,肃宗封英子种楚侯,五弟皆为列侯

  • 助军右校尉

    官名。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初置,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以冯芳任之,统于小黄门上军校尉蹇硕。官名,东汉灵帝初置,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冯芳初任此官,掌领军队。参看“助军左校尉”条。

  • 伍伯

    1、“五百”的别称。汉朝“五百”为官府小吏,掌护卫、引导、行杖等。参看“五百”条。2、即“伍长”。晋崔豹《古今注》:“伍伯,一伍之伯也。伍人曰伍,伍长为伯,故称五伯。一曰户伯。”又作伍百、五百。(1)

  • 郊社令

    官名。宋朝太常寺置,为郊社局长官,正九品。参见“郊社局”条。官名。见“郊社局”。

  • 五院都监

    官名。辽北面官。掌监治五院部。

  • 典舆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典之一,属尚寝局。员二人,从七品。唐朝改正七品。为司舆之佐。协掌舆辇、伞扇之事。宋沿置,属尚书内省,金、明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后尽归其职于宦官。(

  • 盐政大臣

    官名。清末盐政院之长官。宣统三年(1911)八月设。掌理全国盐政。额一人,由度支大臣兼。十一月裁。官名。清置,掌全国盐政等事,统辖各省盐务监督等官。见《清史稿·职官三·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 仗内散乐

    杂任职名。唐太乐署置一千人,由乐户充任,掌乐舞承应之事。

  • 治头大祭酒

    东汉末张鲁五斗米道政权官名。《三国志·张鲁传》:“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官名,东汉末年张鲁置,为五斗米教的行政官员。《三

  • 大司马司允

    官名,王莽置,位孤卿,为大司马的属官。《汉书·王莽传》:“置大司马司允”,“以大司马司允费兴为荆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