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翰林兼国史院

翰林兼国史院

官署名。元中统初,世祖以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未立官署。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始置翰林学士院。四年(公元1267年),改为翰林兼国史院。二十年(公元1283年)与集贤院合并,称翰林国史集贤院;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集贤院分立,复旧称。掌拟写诏令、纂修国史及备咨询。置翰林学士承旨、学士、侍读学士、待讲学士、直学士,属官有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检阅、典籍、经历、都事、掾史、译史、通事、知印、蒙古书写、接手书写、典吏、典书。下辖回回国子监。每逢夏季元帝巡幸上都,翰林国史院官员扈从,则置上都分院。

猜你喜欢

  • 县政府社会科

    县政府内部分科之一。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裁社会局后置,以科长为主官。掌理社会调查、社会救济、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总动员、民众团体的组训与监督、互助事业的组织及指导、劳资争议处理。

  • 小内史

    即“小内史下大夫”的省称。

  • 三都少尹

    唐代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少尹的合称。魏晋以后有治中。隋文帝改为司马,炀帝又改为赞治,后改为丞。唐复称治中,后避高中讳改称司马,开元初复改为少尹。三都少尹为三都府尹的副职,员额各二人,秩从四品下。《新唐

  • 腹里

    元代直辖于中书省的地区即以中书省为称、通称腹里,以别于各行中书省所辖地区。治所在大都(今北京市),领路二十九:大都、上都、兴和、永平、德宁、浄州、泰宁、集宁、应昌、全宁、宁昌、保定、真定、顺德、广平、

  • 防风氏

    禹时部落联盟所属部落酋长之一。《国语·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群神谓主山川之君,即各地部落酋长。防风氏部落在今浙江省武康县境内。

  • 太子左内率府率

    官名。即太子左内率。

  • 显谟阁待制

    官名。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置,属侍从贴职。后定为从四品。南宋因之。官名,宋朝置,位在学士、直学士下,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显谟阁学士”条。

  • 司柞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柞氏下士八人,掌管除草及有关除草的政令。北周仿《周礼》司柞置司柞中士,正二命;司柞下士,正一命。属秋官府司调下大夫。

  • 方略吏

    官名。汉朝县府属吏。晋朝沿置,员四人。官名,为州县佐吏,掌参与谋划,任位特殊。《后汉书·何进传》:“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晋沿置,员四人。

  • 笔帖黑衙门

    满语官署名。汉译为“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