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经略

经略

官名。① “经略使”简称。②明置,为朝中派出总制一方军务的重臣,称经略某地或某军务,后渐成官名。始于永乐十年 (1413) 侍讲杨荣经略甘肃。多以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出任,权力极大。清初曾沿置,中叶后废罢。


官名。唐太宗贞观二年在边州置经略使,其后多以节度使兼领,有副使。宋沿唐制,但不常设;宋仁宗宝元以后,凡沿边镇将皆兼经略,或称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明朝用兵时则置,位在总督之上;无兵事则免。清初曾设此职,后废。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六》、《续通志·明官制上·经略使》。

猜你喜欢

  • 文学祭酒

    官名。东汉末置,郡府属官,掌教授生徒,不常设。三国魏郡府、东晋大将军府曾置。南朝宋豫章王立左学,设此职位比州西曹。南齐王国学馆亦置。皆由文学之士充任。官名,东汉末置,为郡守属官,不常设,掌教授诸生。其

  • 王国礼乐长

    官名。东汉置,秩比四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五》“本注”说:“主乐人”。

  • 宣毅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七班,与镇兵将军等代旧四中郎将;普通六年(525)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二十七班,与四中郎将并置。陈沿置,拟四品,比秩中二千石。如加为宣毅大将

  • 安南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段煨以讨孝催功,拜此职。三国魏、蜀、吴沿置。为出镇南方地区的军事长官,或作为刺史等地方官员兼理军务的加官。魏、晋以后,与安东、安西、安北将军合称四安将军。魏、晋、南朝

  • 济州都漕运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分设南、北两漕运司,又在济州 (今山东济宁) 置漕运司。二十五年二月,升为都漕运使司,并领济之南北漕运。简称济州漕司。至元二十七年,罢司,事归江淮漕司掌领。

  • 冬扈氏

    少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左传·昭公十七年》谓是九农正之一。蔡邕《独断》说:“冬扈氏农正,趣民盖藏。”为附会之说。参见“少皞”。

  • 典东舆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东王府,员额八百人;官阶为职同将军。参见“典舆”。

  • 殿中虎贲

    官名。晋朝置,为皇宫殿内侍卫武官,属左、右卫将军。规定给注家籍的衣食客一人,与第九品官同。唐朝人修史时,因避讳改称殿中武贲。

  • 左相国

    官名。元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正月,朱元璋于应天自立为吴王,始置。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初位次于右相国。吴元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百官礼仪以左为上,遂改原左相国为右相国。明洪武元年

  • 廷撩

    县纲纪吏名。县的官署在汉代称为县廷,廷掾的“廷”,即指县廷而言。廷掾之职,相当于郡的五官掾,亦有迳以五官掾为称者。《隶续》卷三《建平县碑》有郫五官掾范功平。《后汉书·百官志》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