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小司乐下大夫置,仍属春官府,为乐部次官,佐乐部中大夫掌音律,教授乐舞,管理各种伎乐的演奏。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遂成为乐部长官,称“乐部下大夫”
官署名。民国五年西南护国军所组织的军政机关。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陆荣廷、蔡锷、李烈钧等为抚军;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乃宣告撤销。
满语官署名。汉译为“内阁”。又作“多尔吉衙门”。
官名。殷朝已见。《小屯南地甲骨》第二九六四片有“封人”之称。西周至战国沿置。①掌都邑城廓营建及封城疆界的划分。《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苏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周礼·地官》司徒属官有封
官名。《汉书·昭帝纪》有“勾盾弄田”之语,勾盾大约是宫中的空地,故能辟为皇帝游玩的弄田。西汉置钩盾令及丞,属少府。后汉沿置,令秩六百石,以宦者为之,掌管京城附近诸池、园苑及其中果蔬等种植之事。其下有丞
官署名。明洪武三年(1370)置,隶亲军都尉府。四年定秩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掌卤簿仪仗,典校尉。十五年改置锦衣卫。
宋代三司内部机构,为度支八案之一。掌两京仓廪积,计度东京粮料、百官禄米、厨料。
官署名。唐武则天为了告密的需要,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接受鱼保宗的请求,置匦四只,共为一室,列于庙堂,分四门以受四方所上之书。“匦”以铜铸成,是投放上书的匣子,四匦分别涂以象征方位的颜色。东面的涂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右射声率上士佐官,正二命。
清朝捐纳事例之一。乃加捐诸名目之合称。捐纳官或非捐纳官,于序补之本班上输资若干,使班次较优,铨补加速,故有此称。乾隆 (1736—1795)以前,正途铨补不甚壅滞。道光 (1821—1850) 中始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