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特黑衙门
即“笔帖黑衙门”。
即“笔帖黑衙门”。
官署名。掌修国史。宋初于门下省置编修院掌修国史,事毕即罢。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每修前朝国史则置。哲宗元祐五年(1090)置,隶门下省,绍圣二年(1095) 改隶秘书省。南宋时,每
见“谏院”。
官名。北齐置。长秋寺次官,四品上。由宦者担任。
官署。西夏佛教学术与教育机构,传扬戒、定、慧三学。设百官法士。
铜质官印。汉朝吏秩比二百石以上,比二千石以下的官员皆授铜印,绶带以官秩高低有黑、黄之分。秩比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 比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后或沿用。南朝齐尚书令、仆、中书监、令、秘书监、丞、太子二率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七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
官府记录财政收支情况的文书。《周礼·天官·小宰》:“月终则以官府之叙受群吏之要”,“听出入以要会。”郑玄注引郑司农:“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日要,岁计曰会。
官名。明置,有南京守备太监、天寿山守备太监、凤阳守备太监、承天府守备太监。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遴选官员方法之一。官员出缺,或由九卿保举,或由吏部提名,均应将候选名单题请补用,名单内一般每缺开列两名人选,一正一陪,其正取者称拟正,备取者称“拟陪”。
官名。北齐太子厩牧署次官。隋、唐沿置,唐员二人,从九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