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道
官名。明清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之合称。
明清两朝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明朝通称两衙门。
官名。明清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之合称。
明清两朝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明朝通称两衙门。
官名。宋朝吏部侍郎右选置,参掌本选之事。参见“侍郎右选”。
官名。金朝置。太祖建国后,设四勃极烈共掌国政,弟杲任国论昃勃极烈,意为国家第二勃极烈。杲死后官废。官名。金代设此官,掌管阴阳。参看《金史·百官一》和“勃极烈”条。
明代铨选方式之一。布政使、按察使员额有缺,由三品以上官会推,称为会举。见《明史·选举志三》。
① 宦官名。明朝内府二十四衙门各监、司、局及内府各供用库多有设置,无定员。②清朝吏部铨选制度。指特派高级官员管低级衙门事宜,以示重视,如六部、理藩院以大学士管理部务、院务等。
官名。即典客丞。
官名。明朝镇守地方之统兵官。位于总兵、副总兵之下,分守各路。无品级,无定员。② 清朝绿营军之将领,即“营”之最高统兵官。位于副将之下。正三品。统理一营之军务。分属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管辖。或专守一城
官名,为盐官令或盐官长之副,佐令或长收盐税。参看“盐官令”条。
官名。即中尚令。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隶三司,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改隶将作监。宋将作监所属机构。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墙壁之用。设监官一人,以内侍充任。
官场用语。清朝为道台谒见督抚时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