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礼部员外郎

礼部员外郎

官名。隋高祖开皇六年(586)始置,为尚书省礼部头司礼部司次官,佐司之长官礼部侍郎掌司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仪曹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复旧称。置一员,从六品上,佐礼部郎中掌礼部司事。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称司礼员外郎,咸亨元年 (670)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称春官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 (705)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六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有实际职掌,作为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降为正七品。辽朝亦设,圣宗开泰五年 (1016),王景运任此职,其制不详。金朝设一员,从六品; 元朝设二员,从六品。均同宋制,参领本部事务。明、清于礼部所属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设员外郎,为各司之副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明制,每司设一员,从五品。清朝每司员额不等,四司共十二人,分别由宗室一人、满洲八人、蒙古一人、汉二人充任。初制正四品,顺治十六年 (1659) 改正五品,康熙九年 (1670) 定从五品。此外,礼部铸印局尚设员外郎一人。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为典礼院,遂废。


官名,唐宋皆置,为礼部郎中的佐官,掌礼乐、学校、衣冠、符节、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贡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等。见《新唐书·百官志》,《宋史·职官三》。

猜你喜欢

  • 右外兵郎

    官名。西晋分外兵郎置,为尚书省右外兵曹长官通称,亦称郎中,六品。属五兵尚书。东晋、南朝省并“外兵郎”。北魏复置,属七兵尚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品上;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

  • 左县

    南朝宋、齐时在蛮族聚居区域所置的县。因当时习称蛮族为“蛮左”,故以为称。如《宋书·州郡志二》“南豫州·晋熙郡太守”条记“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属晋熙,后省,明帝

  • 雒阳市丞

    官名,为雒阳市长之副,佐市长掌管贸易市场上的市政治安及度量衡等事。(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雒阳市长”条。)《后汉书·耿弇传》:“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雒阳市丞。”

  • 甄用

    保荐人员的审查任用制度。北洋政府时实行此制,依照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九月三十日公布的《文官甄用令》的规定,凡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得由保荐官切实保荐,依法甄用:一、有和简任官或荐任官相当资格,由考试

  • 官名。相传夏朝始置。周朝沿置,掌乐,通晓历、数、天、道。《尚书·夏书·胤征》: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国语·周语上》: “瞽献曲。”乐官。古代多以瞽人担任乐官,故称乐官为瞽。《周礼·春

  • 邮置

    汉朝传递文书的驿站。《后汉书·郭太传》:“识张孝仲刍牧之中,知范特祖邮置之役。”邮置依一定距离设置。即传递文书的驿站。《后汉书·郭太传》:“又识张孝仲刍牧之中,知范特祖邮置之役。”

  • 承华监丞

    西汉属太仆,为承华监长副贰,掌皇帝车马。东汉省。官名,汉置,为承华监长之副,佐长行职事。参看“承华监长”条。

  • 八尚书

    尚书八座的别称。指尚书令、尚书仆射及列曹尚书。参见“八座”。

  • 出使比国大臣

    官名。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设。正二品。初由出使德、法、英等国大臣兼。二十八年始专设出使比国(比利时)大臣。辖二等参赞、二等通译、一等书记、二等书记各一人。

  • 福晋

    满语,妻子或贵妇之意。清制,亲王、郡王以及亲王世子的嫡、继正室封福晋,侧室封侧福晋,福晋视其夫之爵位而分别称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每五年一次由礼部题准给册。清朝的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之正妻称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