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相国

相国

初为春秋战国时期对宰辅大臣的尊称。《荀子·尧问》: “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 ”时孙叔敖任楚令尹。后渐成为官称,多作相邦(一说本名相邦,至西汉因避高帝刘邦名讳改相国)。居宰辅之位,为百官之长,与丞相略同而位稍尊。秦朝唯置丞相。西汉承秦制置丞相为国务长官。高帝、惠帝时萧何、曹参曾由丞相迁相国(或说改名相国),职权秩位略同,礼遇稍尊,用绿绶。后复改丞相。诸侯王国亦置,惠帝元年(前194)改名丞相。魏晋南北朝不常置,位尊于丞相,职权品秩略同,非寻常人臣之职。隋、唐以来多用作对宰相的尊称。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置左、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主管政务,明洪武元年(1368)改左、右丞相。清朝专指任大学士者。参见“丞相”。


1、官名,即相、宰相、丞相。战国时赵设此官。《史记·赵世家》:“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相国这一官名始于此。秦汉沿置。《汉书·陈胜项籍传》:“相国赵高颛国主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相国、丞相,皆秦官……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汉初,朝廷及王国皆置相国,其位尊于丞相。金印紫绶,掌助天子理万机。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光武即位,仍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改称司徒(见《后汉书·百官志》)。东汉末年,董卓自称相国,与司徒并存。《后汉书·孝献帝纪》:“十一月癸酉,董卓自为相国。十二月戊戌,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魏晋南北朝不常置,位尊于丞相。隋唐多用于对宰相的尊称。朱元璋曾置左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主管政务,后改称左右丞相。清朝专指大学士。

2、诸侯国的丞相称相或相国,为国王的佐官,助国王处理国事。《汉书·高帝纪下》:“九月,代相国陈豨反。上曰:豨尝为吾使……以相国守代。”

猜你喜欢

  • 步兵校尉

    官名。①西汉武帝始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位次列卿,属官有丞、司马等。领上林苑门屯兵,戍卫京师,兼任征伐。东汉为北军五校尉之一,秩比二千石,隶北军中候。掌宿卫禁兵,有司马一员。当时五校尉所掌北

  • 左右中侍上士

    官名。北周置,为天官府左右宫伯中大夫的属官,正三命。其职掌据《隋书·礼仪志》所载为“掌御寝之禁。皆金甲,左执龙环,右执虎环长刀,并饰以金。”

  • 刑部十二清吏司

    官署名。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原刑部十二属部为清吏司,简称“司”。均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各理一省刑名,并带管所分直隶府州、在京衙门。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清吏司为北京清吏司。十八

  • 文馆

    官署名。清入关前皇太极的咨询机构。后金天聪三年 (1629)四月设。命儒臣入馆,分为两班,分掌翻译汉文书籍及记注本朝政事。十年三月,改为“内三院”。官署名。清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四月置于盛京,命

  • 左右戎卫

    唐府兵十六卫中的两卫。即“左右领军卫”,见该条。

  • 小黄门郎

    官名,汉朝置,低于黄门郎一级的宦官。《后汉书·百官志三》:“小黄门(郎),六百石,宦者,无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

  • 符节令史

    官名。东汉为符节台属官,秩二百石,掌文书。南朝梁、陈为御史台属官,掌符节事。官名,东汉置,俸二百石,掌书。《后汉书·百官志三·少府》:“符节令一人,六百石……符节令史,二百石。本注曰:掌书。”

  • 俄罗斯文馆

    清朝教习俄国留学生学习满、汉语言文字的学馆,康熙四十七年(1708)设。初名俄罗斯学,后改称俄罗斯文馆,亦简称俄罗斯馆。设满、汉助教各一人,额缺隶国子监。雍正五年(1727)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定俄国学

  • 骨都

    官名。汉时匈奴有此官,为异姓大臣中最高官职。骨都,为骨都侯的省略。南朝梁刘孝威《结客少年场行》:“正蒙都护接,何由惮险途。千金募少年,一麾擒骨都。”参看“骨都侯”条。

  • 首领官

    金、元以后对中央及地方各官署中掌管案牍、管辖吏员,并协助长官处理政务官员之统称。与主官、属官、堂上官相对而言。金、元时遍设于各级衙门,包括经历、都事、主事、知事、典簿、照磨、管勾(以上为从五品至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