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王府官

王府官

官类名。魏晋时,诸王若加将军开府,则置长史、司马及记室、掾属、祭酒、主簿、录事等官属。自南朝宋太宗以来,皇子皇弟虽非都督,亦置记室参军。自此以后,诸王既置国官,又别置府官。分为两个系统。据《隋书·百官志上》记载,梁皇弟皇子府官有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咨议参军及掾属,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等参军,功曹史,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文学,主簿,正参军、行参军、长兼行参军等员。陈制同梁。北朝王府官的设置与南朝大体相似。至隋唐,王国已从地方政制中消失,而亲王所属犹府官与国官并置。唐制亲王府官除依前代设置各种属官外,并辖有亲事府与帐内府两个护卫机关。至宋代,诸王始不设国官,唯置府官,其设官也较唐制为简,惟设傅、长史、司马、咨议参军、友、记室参军、王府教授、小学教授等员。辽王府官属于南面官系统,分设王傅府及亲王内史府两机构。王傅府置王傅;亲王内史府置内史、长史、参事,并辖诸王文学馆(设教授、伴读)。金亲王府官有傅、府尉、司马、文学、记室参军等员。元诸王府官有王傅、傅尉与司马。明王府分设长史司、护卫指挥使司、仪卫司三机构。长史司设左右长司,其属有典籍;辖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机构及伴读、教授、引礼舍人,仓大使、库大使等员。王府护卫指挥使司设官如京卫。仪卫司设仪卫正、仪卫副、典杖。清代王府官有长史、司礼长、散骑郎、护卫、典仪、参领、佐领、骁骑尉、管领、典膳、司库、司匠、牧长等员。

猜你喜欢

  • 典虞都尉

    官名。三国魏西晋置,主田猎,并与典牧都尉共同负责马、牛的牧养,属太仆卿。下设司马、典虞令、典虞丞等。六品。官名,三国魏和西晋皆置,掌田猎等,为太仆属官,其下属有司马、典虞令、典虞丞等。

  • 弩坊署令丞

    官名。唐初有弓弩署,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改为弩坊署,属军器监。设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出纳予矟、弓矢、排弩、刃镞、杂作及工匠。所属有监作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典事二人。

  • 奔命

    汉军勇士名。指经过选择挑出的精勇而闻命前奔的勇士。《后汉书·宋均传》:“后为谒者,会武陵蛮反,围武威将军刘尚,诏使均乘传发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

  • 大行台民部尚书

    官名。唐高祖武德年间 (618—626)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置一员,职如民部尚书,正四品,兼掌礼部事。

  • 司珍

    ① 官署名。原为尚书省全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此称,郎中更名司珍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称。② 官名。唐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司之一。员二人,正六品,属尚功局,掌珍宝钱货。宋、金、明悉

  • 中谒者仆射

    官名。北魏置,由宦者充任。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五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从八品上。北齐时属中侍中省,员二人。负责宗亲谒见时的通报、引入等事务,从八品上。官名,即中书谒者仆射,汉武帝置,

  • 使主客

    官名,西汉置,掌迎送少数民族事务。《汉书·金日磾传》:“上使使问所欲,以弟岑为托。上召岑,拜为使主客。”注:“服虔曰:官名,属鸿胪,主胡客也。”官名。为大鸿胪的属官。《汉书·金日磾传》载成帝时,“上诏

  • 编类圣政所

    官署名。简称圣政所。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掌编修忠臣义士传记,裒集高宗即位以来诏旨条例,编类其重要政事,由宰相提举。孝宗隆兴元年(1163),并归日历所。

  • 司兵

    ①官名。《周礼》夏官之属,员四人,掌兵械武库。十六国前凉亦置,掌军务,常率兵出征。又为“司兵参军”省称。② 官署名。即“兵曹”,隋高祖开皇三年(583)改。官名。周置,掌管兵器。《周礼·夏官·司兵》:

  • 都保正

    宋朝乡兵统兵官名。保甲乡兵以五百家为一都保,选众人所服者一人为都保正。枪仗手以二百五十人为一都保,设都保正一人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