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枢密使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永泰(765—766)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宫庭奔走,宣传机密诏奏,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学士。僖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任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侵夺宰相之权,地位极重,与两军中尉合称“四贵”。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崇政院使,以士人充任,备顾问、参谋议,出纳诏奏,职权与唐略同。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旧名,以宰相兼,为枢密院长官,又置枢密院使一人,权侔宰相。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废,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宋沿置,仍为枢密院长官。太祖建隆三年(962)罢宰相兼任,专掌佐皇帝管理军政,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号称执政,与宰相同执朝政,有发兵之权,无拥兵之重。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另置知枢密院领其职。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复以宰相兼,定为从一品,二十六年又罢。三十二年再令宰相兼,迄宋亡不改。辽北、南枢密院皆设。北院枢密使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领契丹军马; 南院枢密使掌汉人兵马之政。西夏枢密院亦设。金朝从一品,掌武备机密之事。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以皇太子真金兼领。武宗、仁宗、顺帝时,皆曾令皇太子兼领。另置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实际长官。参见“枢密院”。


官名。唐代宗永泰年间始置枢密使,由宦官担任,掌承受表奏;后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尽诛宦官,改由士人担任。后唐改崇政院为枢密院,改崇政使为枢密使,掌武事。其后宋、辽、金、元皆置枢密使,为枢密院主官,掌军机国防等兵事。参看“枢密院”条。

猜你喜欢

  • 丞相大车属

    官名。西汉丞相的属官有大车属,掌相府车马之事,《汉书·郑崇传》记郑崇“为丞相大车属。”为后来公府车曹一职的起源。

  • 县伯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县师置,北周沿置。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每方置一人,掌本方事务,下设小县伯下大夫、小县伯上士、小县伯中士以佐其职,领县大夫下大夫等官属。周武帝建德二年(573),

  • 承旨

    官名。①唐朝有翰林学士承旨,五代有殿前承旨、枢密院承旨,御史台、三司、閤门、客省承旨。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五年 (940)除翰林学士承旨外,殿前承旨改为殿直,枢密院承旨改为承宣,御史台、三司、閤门、客省承

  • 通政院副使

    官名。元置,为通政院的佐官,见“通政院”。

  • 小坡

    宋朝左、右司谏别称。

  • 发运司

    官署名。宋初有三门白波发运司、京畿东路水陆发运司。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置江淮水陆发,运司于开封,置发运使、发运副使、发运判官,掌江、淮漕运之事。端拱元年(988)罢江淮发运司,以其事隶排岸司。至

  • 郡决曹

    郡分职诸曹之一。《后汉书·百官志》记公府决曹主罪法事。汉代郡亦置决曹,有掾与史。决曹掾见《后汉书·郭躬传》,决曹史见《汉书·路温舒传》。其下有书佐,见《汉书·萧育传》。魏晋后郡掌治狱之曹,或称法曹或称

  • 咨报

    官府文书名。又作咨报。唐末、五代及宋朝,翰林学士院有事通知三省及枢密院则用之,而不用申状。

  • 宗有司

    宗(宗伯)属吏。《国语·鲁语上》:“夏文弗忌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

  • 王国郎中令

    每王国置郎中令一人,俸千石,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见《后汉书·百官志》。官名。西汉始置,为王的侍卫近臣,常参与谋议,秩二千石。武帝时改朝廷的郎中令为光禄勋,王国仍名郎中令,但减其秩为千石,后